Header Ads

治百病調氣為要,通調全身氣機的5個腧穴

治百病調氣為要,通調全身氣機的5個腧穴
中醫的氣,變化莫測,氣有升降浮沉,失常則氣滯氣陷氣虛不固攝,百病由生,本文作者引經據典,講述治百病調氣為要,提綱挈領,指導臨床,值得學習。



《素問•舉痛論》曰:

“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洩,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

張介賓注:

“氣之在人,和則為正氣,不和則為邪氣。凡表裡虛實,逆順緩急,無不因氣而至,故百病皆生於氣。”

“百病生於氣”的觀點表明,致病因素是造成人體氣機失調後而導致疾病發生的,所以,治療百病當以調氣為要。

為何“治百病調氣為要”

氣機調暢則五臟六腑功能正常進行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氣機調暢則五臟六腑氣化功能正常進行,反之氣機失調則五臟六腑氣化功能失常,機體新陳代謝失衡,勢必百病叢生。因而在病理情況下,必須注重調節氣機的升降出入運動,採取

“補其不足,損其有餘,鬱者散之,散者收之,上者降之,下者升之”

的方法,使氣機升降出入失調歸於相對平衡協調的正常狀態。如《靈樞•刺節真邪》說:

“用針之類,在於調氣。”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

“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




《景岳全書》

“氣之為用,無所不至,一有不調,則無所不病。故其在外,則有六氣之侵;在內,則有九氣之亂。凡病之為虛為實、為寒為熱,至其變態,莫可名狀。欲求其本,則止一氣字足以盡之。蓋氣有不調之處,即病本所在之處也”;“所以病之生也,不離乎氣;而醫之治病也,亦不離乎氣。但所貴者,在知氣之虛實,及氣所從生耳”。

由此看來,“百病生於氣”的觀點對後世醫家影響深遠,在疾病的治療中尤其強調“調氣為要”的疾病治療觀。同時還應保養精神,益氣全形,形與神俱,盡終天年,使氣不“上”不“下”,不“緩”不“消”,不“收”不“洩”,不“結”不“亂”,從而使氣機的升降出入運動歸於正常,以達到《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言之

“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則“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調“氣”可使病理產物順利排出體外

氣機失調會導致“痰瘀濕滯”等病理產物在體內的淤積,而痰飲、水濕、瘀血等病理產物是導致疾病發生和復雜多變的病理基礎,所以在疾病的治療中調“氣”為首要,正如《丹溪心法》所說“順氣為先”;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

根據氣血津液的相互關係可知,氣行則水行,氣行則血行,氣行則可以解鬱導滯。《素問•調經論》說:

“五藏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病理產物的堆積還可以壅塞經隧,所以調“氣”時亦應宣通府氣,開竅道,給邪以出路。總之,調“氣”可以使痰飲、水濕、瘀血等病理產物在“氣”的作用下而排出體外,從而使機體“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臨床應用

“百病生於氣也”的觀點說明氣機失調是疾病發生的基本病機,本著“治病求本”的原則,可以“調氣治百病”以恢復機體的正常狀態。根據“補其不足,損其有餘,鬱者散之,散者收之,上者降之,下者升之”的治法,臨床上可以辨證選用不同藥物。


氣虛

表現為氣短聲低,少氣懶言,精神疲憊,體倦乏力,動則汗出,舌淡苔白,脈虛無力等。當出現上述症狀時,常選用補氣之人參、黨參、西洋參、黃芪、白朮、甘草等,代表方劑如四君子湯、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等,中成藥如生脈飲口服液、四君子丸、玉屏風散等。臨床上慢性胃炎、慢性蕁麻疹、妊娠胎動不安、小兒低熱、小兒鼻出血等可參照論治。

氣陷

表現為頭暈眼花,氣短疲乏,脘腹墜脹感,大便稀溏,形體消瘦,或見內臟下垂、脫肛、陰挺等。當出現上述症狀時,常選用具有升提作用的藥物,如黃芪、人參、白朮、炙甘草等。代表方劑為補中益氣湯,中成藥補中益氣丸。臨床上子宮脫垂、脫肛、疝氣、重症肌無力、原因不明的低熱、習慣性流產等可參照用藥。

氣不固攝

表現為自汗,或大便、小便、經血、精液、胎元不固等。當出現上述症狀時,宜選用具有補益固澀作用的藥物,如人參、白朮、山茱萸、五味子、芡實等。代表方劑如黃連清心飲、金鎖固精丸、固衝湯等,中成藥如縮泉丸、金匱腎氣丸等。臨床上遺精、早洩、男子不育症、功能性子宮出血、產後出血過多等可參照治療。


氣脫

表現為氣息微弱,汗出不止,脈微欲絕等。出現這些症狀時急當回陽救逆,代表方劑如獨參湯、四逆湯、回陽救急湯等,同時配合現代醫學的急救措施,以免延誤病情。臨床上休克、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可參照治療。

氣滯

表現為胸脅、脘腹脹滿,噯氣吞酸,嘔惡食少,大便失常,症狀隨情緒變化而增減,脈像多弦,舌象可無明顯變化。可針對上述不同症狀選用藥物,脾胃氣滯常用陳皮、厚朴、枳殼、木香、砂仁等;肝鬱氣滯常用香附、青皮、鬱金、川楝子、烏藥、小茴香等行氣疏肝藥。代表方劑:越鞠丸、柴胡疏肝散、半夏厚朴湯、金鈴子散、天台烏藥散、暖肝煎等,中成藥如越鞠丸、橘核丸等。臨床上胃神經官能症、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肋間神經痛、痛經、癔病等可參照治療。

氣逆

表現為咳嗽頻作,呼吸喘促;呃逆、噯氣不止,或嘔吐、嘔血;頭痛、眩暈,甚或昏厥、咯血等。可針對這些不同症狀選用藥物,肺氣上逆之咳喘,常選用蘇子、杏仁、厚朴、款冬花等;胃氣上逆之嘔吐、噯氣、呃逆,常選用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生薑、丁香等。代表方劑如蘇子降氣湯、定喘湯、旋覆代赭湯、橘皮竹茹湯等。臨床上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神經性呃逆、幽門不全梗阻等可參照治療。

綜上所述,氣在人體的生理病理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氣機調暢則人即安和,氣機失調則百病叢生。“百病生於氣”是古代醫家臨床經驗的總結,牢牢掌握“氣”這一病理機制的核心,使得我們臨床上“調氣治百病”有的放矢,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通調全身氣機的五個腧穴

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常七八,一有拂鬱,則壅傷肺肝。肺主一身之氣,性喜清淨,氣機壅塞,則上不能宣發氣機以熏膚、充身、澤毛,下不能通調水道於膀胱。宣降失常則咳嗽喘逆、胸悶氣憋,水津布散失常,則浮腫、癃閉,諸症叢生。肝藏血、體陰而用陽,主生髮、喜條達、其時應春,肝氣鬱結,疏泄失常,殃及它臟,諸證蜂起,故有“ 肝為五臟六腑之賊 ”之說,故宣肺降逆、疏肝理氣在調暢氣機中佔有重要地位。

在眾多的調暢氣機中,篩選出5個功效獨特的腧穴:內關、公孫、膻中、中脘、氣海,這組處方可以通調全身氣機,故名氣病5穴。

內關配公孫為八脈交會穴之父母相配,合於心胸胃,《針灸大成》記載“主治九中心疼、結胸、心胸痞滿、翻胃、腸鳴、臍腹疼痛、胸脅痛、腸風瘧疾、泄瀉、中滿、脫肛、積塊、胎衣不下、血迷心等”,可見其治療範圍包括了上、中、下三焦疾患,配氣會膻中,善治上焦病,偏於心肺;配腑會中脘,善治中焦病,配元氣之海氣海,重在下焦,根據病位所在,而取穴有所側重,如五穴同用,則取效更速。

內關穴:在前臂掌面,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從腕橫紋到肘橫紋是12寸,6等分,即可找到此穴。

治百病調氣為要,通調全身氣機的5個腧穴

公孫穴:在足內側緣,當第一蹠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治百病調氣為要,通調全身氣機的5個腧穴




膻中穴:在胸部,前正中線上,兩乳頭之間。

治百病調氣為要,通調全身氣機的5個腧穴

中脘穴:在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

治百病調氣為要,通調全身氣機的5個腧穴

氣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1.5寸。

治百病調氣為要,通調全身氣機的5個腧穴

俗話說:“ 心病還要心藥醫 ”,光憑無情之草木針石,往往只能取一時之快,因其只是治標之法。所以需要患者積極配合,移情易性,消氣釋懷。要知諸法無我,諸行無常,人生短暫,名利如煙,有什麼看不開?有什麼放不下?若能看的空一些、淡一些,便可慾火不起,心靜氣平,氣血舒暢、五臟安和。可謂但得無名不起,何用醫生空忙。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