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Ads

春天濕寒交加,灸透這五穴,橫掃體內濕寒(濕邪)

春天濕寒交加,灸透這五穴,橫掃體內濕寒(濕邪)
1800多年前,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說:“身大熱,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就是說發燒的人雖然體溫很高,身上反而感覺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體內寒氣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此時再用抗生素等寒涼藥物輸液消炎退燒,會把外在的一些寒濕之氣直接帶進體內。(我們不都是這樣做的嗎?)



張仲景是《傷寒論》的作者,在他那個時代人們忍飢受凍,疾病以寒邪為主,用熱藥就可以直接對治。如今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單純的傷寒已經很少見了,反而是外寒跟內熱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濕邪。真正的寒症並不多見,主要是以濕邪為主。濕為陰邪,遏傷陽氣,阻礙氣機。換句話說,陽虛的時代是濕邪在作祟。

濕性黏濁,如油入而!體內濕氣重了,吃再多的藥,打再多的針也是不嫌夠的!而這時候如果你艾灸,就會發現祛濕太輕鬆,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艾灸後皮膚表面出現水汽、水泡,正是快速祛除我們體內濕氣的表現!

故而,在這個潮濕的時節——又濕又冷的雨水節氣,我們用艾灸來祛濕,無疑是最明智的選擇!因為艾灸的開鬱、補陽氣作用,可以快速運化濕氣,蒸騰濕氣,就像太陽蒸發濕氣一樣!

特別注意:寒濕氣往往通過5大穴位進入體內

春天濕寒交加,灸透這五穴,橫掃體內濕寒(濕邪)

1

肩頸部的“大椎穴

從“大椎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引起我們的“肩頸酸痛,肩周炎,頸椎病,頭暈頭痛,失眠多夢;




春天濕寒交加,灸透這五穴,橫掃體內濕寒(濕邪)

2

前胸的"膻中穴"

從"膻中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引起我們的"乳腺腫痛,乳腺管道阻塞,小葉增生乳腺纖維瘤等症狀”;

春天濕寒交加,灸透這五穴,橫掃體內濕寒(濕邪)

3

肚臍部位的“神闕穴

從“神闕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存積在我們盆腔,特別是女性,當盆腔內的“寒濕氣”重時,就容易引起我們婦科各種疾病,比如:婦科炎症,月經不調,經血不暢,痛經,血塊,子宮肌瘤,卵巢囊腫,不孕不育症等”。


春天濕寒交加,灸透這五穴,橫掃體內濕寒(濕邪)

4

腰部的“命門穴

從“命門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引起我們腰酸背痛,腰膝酸軟,各種腎虛,性功能下降等症狀;

春天濕寒交加,灸透這五穴,橫掃體內濕寒(濕邪)


5

腳底的“湧泉穴

從“湧泉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往上流動,容易引起膝關節酸痛,風濕關節炎等症狀。請關注拔罐圈,各種中醫絕技都在這裡。

所以,避免寒濕、排寒祛濕非常重要,請在日常生活中護住這五大穴位,胸背腰腹足底等!


1

日常保健艾灸

艾灸: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絡、溫散寒邪、活血止痛、補中益氣、溫陽補虛、排毒邪熱、消瘀散結、防病保健、延年益壽等功能。

春天濕寒交加,灸透這五穴,橫掃體內濕寒(濕邪)

取穴:艾灸中脘神闕關元命門足三里大椎、局部阿是穴(即哪痛灸哪,身體哪裡感覺寒涼,這些部位就應該是施灸的穴位),這些穴位可以算是一個整體的調整,提高正氣,補氣血。

灸法:艾條溫和灸或隔姜灸。每穴15分鐘左右。使用艾灸罐艾灸盒的話,要適當延長時間(一定要根據年齡、體質不同調整好時間)。

春天濕寒交加,灸透這五穴,橫掃體內濕寒(濕邪)

2

泡腳

最簡單的補血法——晚上泡腳,泡腳之後別忘了按揉湧泉穴。腳是陰血的大本營,三條陰經都匯集於此: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腎生血、肝藏血、脾統血。

春天泡腳,開陽固脫;

夏天泡腳,祛濕除熱;

秋天泡腳,清腸潤肺;

冬天泡腳,丹田暖和。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