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八會穴!
在針灸中的選穴中,八會穴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所說的八會穴就是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的精氣分別所會聚之處的八個腧穴。
具體言之:臟會章門,腑會中脘,氣會膻中,血會膈俞,筋會陽陵泉,脈會太淵,骨會大杼,髓會懸鍾。
其歌訣如下:
臟會章門腑中脘
髓筋絕骨陽陵泉
骨會大杼脈太淵
血會膈俞氣膻中
“八會穴”是首創於<難經>的一組特定腧穴,受到歷代醫家的重視,這八個特定腧穴,除了能治療所在經脈的病症之外,還具有其特殊的治療效果。如章門為臟之會穴,因五臟皆禀於脾,為脾之募穴;中脘為腑之會穴,因六腑皆禀於胃,為胃之募穴,膻中為氣之會穴,因其為宗氣之所聚,為心包之募穴等。
在臨床方面凡與此八者有關的病證,均可選用八會穴治療。如髒病取章門,腑病取中脘,各種出血病證取血會膈俞。另外,八會穴還能治療某些熱病。
人體中臟、腑、氣、血、筋、脈、骨、髓八者精氣會聚的八個穴位。又稱八會穴。《難經·四十五難》:“經言八會者,何也?然,府會太倉(中脘)、藏會季脅(章門)、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懸鍾)、血會膈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膻中)。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現在臨床應用已不限於熱病,凡與八者有關的病症皆可據情選用。
穴名:太淵《千金要方》:“狂走易罵,灸八會隨年壯,穴在陽明下五分。”近代《針灸經外奇穴圖譜》將本穴定於手背側,鼻煙窩中點(陽溪)下0.5寸處。治癲狂,白內障,近視,高血壓,中風,卵巢疾患等。
八脈交會八穴。《標幽賦》:“八脈始終連八會,本是紀綱。”見八脈交會穴條。
具體的穴位為:
1.章門穴:
章門穴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肘尖正對的地方就是。章門穴,別名長平,季肋,隸屬於足厥陰肝經。本穴物質為急脈穴傳來的強勁風氣,至本穴後,此強勁風氣停氣息,風氣如同由此進入門戶一般,故名。
2.中脘穴
取穴時,可採用仰臥的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具體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
此穴的主治疾病為:消化系統疾病,如腹脹、腹瀉、腹痛、腹鳴、吞酸、嘔吐、便秘、黃疸等,此外對一般胃病、食慾不振、目眩、耳鳴、青春痘、精力不濟、神經衰弱也很有效。此穴位為人體任脈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關此穴的治病療法有:治療噁心、治療燒心、噯氣、治療慢性肝炎、治療慢性胃炎、胃痛,輔助消化等。
3. 陽陵泉
前人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膽屬陽經,膝外側屬陽,腓骨小頭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處經氣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陽陵泉”)又名筋會、陽陵、陽之陵泉;是足少陽之脈所入為合的合上穴,為八會穴之筋會。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痺,麻木,膝臏腫痛,腳氣,脅肋痛, 口苦,嘔吐,黃疸,小兒驚風。現多用於坐骨神經痛,肝炎,膽囊炎,膽道蛔蟲症,膝關節炎,小兒舞蹈病等。
4. 絕骨穴
又名懸鍾穴,屬於足少陽膽經,其定位在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其在腓骨短肌與趾長伸肌分歧部,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主治頸項強痛,胸脅脹痛,下肢痿痺,健忘,癡呆,中風,牙神經引起的疼痛,以及骨科疾病。
5. 膈腧穴
膈腧穴是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足太陽膀胱經第十七穴,主治:胃脘脹痛、飲食不下、嘔吐、呃逆、氣喘、吐血等上逆之證。
6. 大杼穴
屬足太陽膀胱經。為督脈別絡;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經的交會穴;又為八會穴之骨會穴。大:小之對;杼:即筘。古稱椎骨為“杼骨”,穴在較大的第一胸椎之旁,故名。主治胸肺、項背等疾患。如傷風頭痛、咳嗽氣急、喘息喉痺、頸項強、肩背痛、熱病、胸脅氣滿、腰脊強痛、癲癇、厥逆、眩暈、虛勞、骨髓冷痛、瘧疾等。現代又多用以治療感冒、發熱、支氣管炎、肺炎、腰背肌痙攣、骨結核、肢體麻木等症。
7. 太淵穴
別名鬼心、太泉、大泉、天泉、大淵。屬手太陰肺經。位於腕前區,橈骨莖突與舟狀骨之間,拇長展肌腱尺側凹陷中。橈側腕屈肌腱的外側,拇長展肌腱內側,有橈動、靜脈,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混合支。主治咳嗽、氣喘、無脈症、腕臂痛。避開橈動脈,直刺0.3-0.5寸。主治咳嗽、氣喘等肺系病證,無脈症,腕臂痛。
8. 膻中穴
在前正中線上,兩乳頭連線的中點。膻中穴的主治病症為: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等。
由於“八會穴”在生理上與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的特殊聯繫,故在治療上有其特殊功效,其“會郄治療法則”更是對疼痛類的疾病有著非常顯著的療效。
我是劉閣大夫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章來源:劉閣大夫
具體言之:臟會章門,腑會中脘,氣會膻中,血會膈俞,筋會陽陵泉,脈會太淵,骨會大杼,髓會懸鍾。
其歌訣如下:
臟會章門腑中脘
髓筋絕骨陽陵泉
骨會大杼脈太淵
血會膈俞氣膻中
“八會穴”是首創於<難經>的一組特定腧穴,受到歷代醫家的重視,這八個特定腧穴,除了能治療所在經脈的病症之外,還具有其特殊的治療效果。如章門為臟之會穴,因五臟皆禀於脾,為脾之募穴;中脘為腑之會穴,因六腑皆禀於胃,為胃之募穴,膻中為氣之會穴,因其為宗氣之所聚,為心包之募穴等。
在臨床方面凡與此八者有關的病證,均可選用八會穴治療。如髒病取章門,腑病取中脘,各種出血病證取血會膈俞。另外,八會穴還能治療某些熱病。
人體中臟、腑、氣、血、筋、脈、骨、髓八者精氣會聚的八個穴位。又稱八會穴。《難經·四十五難》:“經言八會者,何也?然,府會太倉(中脘)、藏會季脅(章門)、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懸鍾)、血會膈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膻中)。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現在臨床應用已不限於熱病,凡與八者有關的病症皆可據情選用。
穴名:太淵《千金要方》:“狂走易罵,灸八會隨年壯,穴在陽明下五分。”近代《針灸經外奇穴圖譜》將本穴定於手背側,鼻煙窩中點(陽溪)下0.5寸處。治癲狂,白內障,近視,高血壓,中風,卵巢疾患等。
八脈交會八穴。《標幽賦》:“八脈始終連八會,本是紀綱。”見八脈交會穴條。
具體的穴位為:
1.章門穴:
章門穴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肘尖正對的地方就是。章門穴,別名長平,季肋,隸屬於足厥陰肝經。本穴物質為急脈穴傳來的強勁風氣,至本穴後,此強勁風氣停氣息,風氣如同由此進入門戶一般,故名。
2.中脘穴
取穴時,可採用仰臥的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具體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
此穴的主治疾病為:消化系統疾病,如腹脹、腹瀉、腹痛、腹鳴、吞酸、嘔吐、便秘、黃疸等,此外對一般胃病、食慾不振、目眩、耳鳴、青春痘、精力不濟、神經衰弱也很有效。此穴位為人體任脈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關此穴的治病療法有:治療噁心、治療燒心、噯氣、治療慢性肝炎、治療慢性胃炎、胃痛,輔助消化等。
3. 陽陵泉
前人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膽屬陽經,膝外側屬陽,腓骨小頭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處經氣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陽陵泉”)又名筋會、陽陵、陽之陵泉;是足少陽之脈所入為合的合上穴,為八會穴之筋會。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痺,麻木,膝臏腫痛,腳氣,脅肋痛, 口苦,嘔吐,黃疸,小兒驚風。現多用於坐骨神經痛,肝炎,膽囊炎,膽道蛔蟲症,膝關節炎,小兒舞蹈病等。
4. 絕骨穴
又名懸鍾穴,屬於足少陽膽經,其定位在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其在腓骨短肌與趾長伸肌分歧部,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主治頸項強痛,胸脅脹痛,下肢痿痺,健忘,癡呆,中風,牙神經引起的疼痛,以及骨科疾病。
5. 膈腧穴
膈腧穴是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足太陽膀胱經第十七穴,主治:胃脘脹痛、飲食不下、嘔吐、呃逆、氣喘、吐血等上逆之證。
6. 大杼穴
屬足太陽膀胱經。為督脈別絡;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經的交會穴;又為八會穴之骨會穴。大:小之對;杼:即筘。古稱椎骨為“杼骨”,穴在較大的第一胸椎之旁,故名。主治胸肺、項背等疾患。如傷風頭痛、咳嗽氣急、喘息喉痺、頸項強、肩背痛、熱病、胸脅氣滿、腰脊強痛、癲癇、厥逆、眩暈、虛勞、骨髓冷痛、瘧疾等。現代又多用以治療感冒、發熱、支氣管炎、肺炎、腰背肌痙攣、骨結核、肢體麻木等症。
7. 太淵穴
別名鬼心、太泉、大泉、天泉、大淵。屬手太陰肺經。位於腕前區,橈骨莖突與舟狀骨之間,拇長展肌腱尺側凹陷中。橈側腕屈肌腱的外側,拇長展肌腱內側,有橈動、靜脈,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混合支。主治咳嗽、氣喘、無脈症、腕臂痛。避開橈動脈,直刺0.3-0.5寸。主治咳嗽、氣喘等肺系病證,無脈症,腕臂痛。
8. 膻中穴
在前正中線上,兩乳頭連線的中點。膻中穴的主治病症為: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等。
由於“八會穴”在生理上與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的特殊聯繫,故在治療上有其特殊功效,其“會郄治療法則”更是對疼痛類的疾病有著非常顯著的療效。
我是劉閣大夫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章來源:劉閣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