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Ads

氣鬱、血淤、濕氣、熱邪、寒氣,如何疏通?都在這裡!

“萬病之源源於血,百病之由由於氣。經絡通百病消,血液清顏如玉”。可見經絡疏通相當重要的。



中醫認為,氣不足則血不暢,血不暢則水不流,水不流則毒不排。一旦身體被“堵”住了,各種疾病也會隨之而來。如何疏通經絡,讓疾病遠離呢?找准下面這些穴位,每天按十分鐘即可!

1. 氣堵了——氣鬱!

常常嘆氣、胸悶、煩躁、鬱悶,咽部有異物感,女性還有乳房脹痛,這大多就是氣鬱了。

疏通法:“出氣穴”——膻中穴


人體中疏通氣機的穴位有很多,但很多中醫名家都以膻中穴為首選,為什麼呢?《黃帝內經》認為“氣會膻中”,可調節人體全身的氣機,俗稱“出氣穴”。

工作、生活壓力大,難免煩躁生悶氣,按按膻中就可使氣機順暢,煩惱減輕;女性朋友按此穴不僅能防治乳腺炎,還可豐胸美容。

膻中穴位於胸部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平第四肋間處。特別要強調的是,疏通手法很重要,比如傳統的按揉法,氣機鬱結,堵在裡面了,往往要逆時針往外按揉,就像擰螺絲一樣,擰開螺絲要逆時針擰,這樣螺絲才能擰出來,反之會越擰越緊。

也可以通過下面的疏通方法,雙手在胸前合十,以手腕作高頻率屈伸式的擺動帶動大魚際側部著力,對著膻中穴處,作快速而有節,效果一般也會不錯。



2. 血堵了——血淤!

皮膚易淤青,臉上易生斑,牙齦易出血,舌頭紫暗、有時胸肋會感到針刺般疼痛,小便少且顏色深,皮膚還易乾燥……這些都是血瘀的表現。

疏通法:治療血瘀引起的各種疼痛——合谷穴


我們知道,血在身體內流動的,如果血行遲緩不暢,瘀阻在哪裡,哪裡就要出事。

比如瘀阻在肺,就會胸痛、咳血;

瘀阻在心,就會胸悶、心痛、口唇青紫;

瘀阻在肝,就會脅痛;

瘀阻在女性胞宮,就會小腹疼、月經不調、痛經;

瘀阻在肢體,就會局部腫痛、青紫;

瘀阻在脈絡,就會半身不遂等。

......

為什麼血會停下來不流動呢?

中醫認為“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所以血瘀很重要原因是出在氣的問題上。如果氣虛,就像風沒有力量吹不動帆,提供不了前進的動力;如果氣滯,本身氣的流動就出現了問題,血自然隨之瘀滯。所以,解決血瘀的問題,很多時候要從解決氣的問題入手。其中重要的一個穴位就是合谷穴,可以宣通氣血、行氣活絡,能夠治療血瘀引起的各種疼痛、色斑等。

合谷就在我們的虎口處,有個簡易的取穴方法:將五指併攏,虎口處肌肉隆起的最高點就是合谷。如果找得準,按壓合谷會有明顯的酸、麻、脹的感覺。

但要注意的是,按壓時要順著經脈的方向。合谷所在的手陽明大腸經是從食指走向頭面部的,所以在掐按合谷時,拇指指甲應該是平行於掌骨的,而不是垂直於掌骨。


3. 濕堵了——濕邪!

有時遇到回南天,濕度過高、陰氣過重,身上就容易出濕疹、風疹、痤瘡,肢體時不時有沉重、乏力感,精神不振,老是睡不醒,這多是被濕邪侵犯了。

疏通法:最有效祛濕穴位——承山穴


很多人點按承山穴時,會有明顯的酸脹痛感,這是因為體內有濕氣的緣故。按揉一段時間後,便會覺得身體微微發熱,這就是膀胱經上的陽氣在起效用了,身上的濕邪,正跟著微微升高的體溫向外逃逸。

足太陽膀胱經主人體一身之陽氣,而承山穴就在足太陽膀胱經上,點按承山穴可以振奮人體陽氣,起到解除濕邪,振奮精神,緩解疲勞的作用。

承山穴是最有效的祛除人體濕氣的穴位,位於人體的小腿後面正中,在小腿肚下“人”字型的中點;用四指輕輕握住小腿,用大拇指指腹按揉穴位,每次兩側各按揉5~10分鐘,也可以兩側穴位同時按揉。


4. 熱堵了——熱毒!

一說有“熱毒”,你可能想像不出什麼樣,但熱毒堵在體內的症狀卻很常見:渾身發熱、皮膚容易出現紅腫熱痛、容易起痤瘡、全身關節肌肉酸痛,這些都是熱毒的主要症狀。

疏通法:夏季解熱要穴——曲池穴


夏季天氣濕熱,要緩解悶熱感覺,除了調整飲食,使用空調、風扇外還可以通過穴位按揉來解熱。中醫上講,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而陽明經又是多氣多血之脈,經脈氣血猶如水流注入池中,因此曲池穴對全身的氣血有較強的調節作用。常按可以解表熱、清熱毒,特別適合夏季清熱、解暑。

由於曲池穴為大腸經的合穴,大腸與肺相表裡,肺主皮毛,故曲池穴可以加強解肌透表、調和營衛,達到疏風邪而清血熱而止癢止痛。治療風疹、濕疹、瘡疥、丹毒等皮膚疾病,常與血海穴配合使用。

曲池穴,位於肘部,尋找穴位時應該正坐、曲肘,肘橫紋的外側,尺澤穴與肱骨外上踝連線中點即為此穴。

注意的是,按揉時要用拇指指面著力於曲池穴上,垂直向下按壓,其餘四指放置在曲池穴對側(手肘關節內側)協同用力,並旋轉前臂,產生酸、麻、脹、痛等感覺,再輕揉放鬆。如此反复操作,左右交替,每次每穴按壓5一l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




5. 寒堵了——寒邪!

過了一整個冬天,身體多少受了些寒氣,如果受寒過重,堵在體內,就會傷及陽氣,出現畏寒腰冷、手腳冷、面色發白、容易拉肚子等。

疏通法:陽中之陽溫熱袪寒——大椎穴


《針灸甲乙經》謂:“大椎,在第一椎陷者中,三陽督脈之會。”大椎穴為督脈之穴,督脈具有統率和督促全身陽經的作用,故有“總督諸陽”和“陽脈之海”的說法,而手足三陽經,都會匯聚到督脈的大椎穴上,故大椎被稱為“陽中之陽”。只要給大椎適當的刺激,就可以增強陽氣,趕走寒氣,精神抖擻!

按大椎穴時,若深按感覺手底有個筋團疙瘩,這就是寒氣聚集的外在體現。經常按摩大椎穴可以補充陽氣,間接的補充人體的腎中之陽-元陽。腎中元陽充盛,就可以保持強有力的抗禦外邪的能力。

大椎穴位於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低頭時用手順著脖子向下摸,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突起的骨頭,那就是第七頸椎。

刺激大椎穴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按揉也可以艾灸,也可以在洗澡的時候,將水溫適當調高一些,利用淋浴用的噴頭對準大椎穴噴灑,持續沖洗大椎穴能起到通絡散寒的作用。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