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Ads

“脾經”疏通,預防“突發大病”

人沒有事的時候,多按摩一下脾經,人如果經常讓“脾經”暢通,可以預防很多“突發大病”。

脾胃是人體的能量之源頭,它們管著能量的吸收和分配,中醫學臟腑生理功能認為:人體氣血津液的生化,依賴於脾所消化吸收的食物營養精微物質,因此,脾為"氣血生化之根源",又稱脾為"後天之本"、"人體之倉廩也"。故古代醫學家有一句格言"脾旺百病除",思發於脾,而成於心。脾氣健旺則氣血旺盛;若脾氣虛弱,食慾便會減少,則面色淡而無華,?脾氣虛,則血少,血少則發無以得生。




脾為後天之本,充養全身,臟腑局部之正氣虧虛,亦與脾臟有著密切的聯繫。通常來說,脾胃虛弱是很多疾病的根源。中醫認為脾臟有攝血統血的功能,同時脾臟和胃同為中焦,為決瀆之官,和胃相表裡。正氣源於水穀精氣,亦即李東垣所論的胃氣、元氣。胃氣和元氣的盛衰,又與脾之功能強弱有內在聯繫,脾旺則正氣充盛,脾弱則正氣不足。

脾臟是機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佔全身淋巴組織總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是機體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中心,通過多種機制發揮抗腫瘤作用。首先,脾的主要功能是過濾和儲存血液。它是人體的"血庫",當人體休息、安靜時,它儲存血液;當處於運動、失血、缺氧等應激狀態時,它又將血液排送到血循環中,以增加血容量;其次,脾臟猶如一台"過濾器",當血液中出現病菌、抗原、異物、原蟲時,脾臟中的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就會將其吃掉; 脾臟還可以製造免疫球蛋白、補體等免疫物質,發揮免疫作用。

古代醫家認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護脾胃,注意飲食營養,患病治病時,用藥及忌口均要顧及脾胃。



健脾常用食物


常用中藥:人參、黨參、白朮、山藥、大棗、茯苓、薏苡仁、蓮米、芡實等。

常用食物:糯米、黃花菜、蕈類、雞、鵪鶉、羊奶、蔥、蒜、豆豉等。

常用藥膳:參棗米飯、益脾餅、山藥餅、茯苓包子、山藥面、大棗粥、紅棗燉兔肉等。開胃健脾藥膳適用於消化力弱、食慾不好、食後腹脹、積食腹瀉,噁心嘔吐、氣虛症狀不明顯,需與健脾益氣藥膳區分。


養脾健脾,我們就要注意多疏通脾經

脾經起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足內側赤白肉際上行,經過核骨小頭後(第一蹠骨小頭),上行到內?前邊,走到小腿內側,沿脛骨後邊走行,當走到內踝以上8寸的部位,分叉出足厥陰肝經之前,經過膝臏,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歸屬於脾,聯絡胃。向上穿過橫膈,沿食管兩旁上行,聯繫舌根,散佈在舌下。它有一支脈,從胃分出,上行穿過膈肌,注入心中,交於手少陰心經。


身體有一些不適,可以堅持每天按摩脾經的大都商丘兩穴各3分鐘。大都在右腳大腳肢左邊靠近較低1厘米處,商丘在腳腕凹處;堅持按摩小腿脾經,再加上腎經的複溜穴可治痛風。复溜穴在小腿肚後面,靠近腳腕約5厘米。脾經共有21個穴位,11個穴位分佈在下肢內側面,10個穴位分佈在側胸腹部。首穴隱白,末穴大包。其中隱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地機陰陵泉血海衝門都是一些比較常用的穴位。

脾經穴位對婦科病也頗有療效。許多女性在經期也會出現臉部浮腫,月經量多,顏色淡的症狀,這就是脾虛。脾是運化水濕的,當脾氣虛就不能正常引導身體的排泄,牽連到體表就會出現水腫。



補充脾氣用背俞穴最有效,在肩胛骨最下面靠近第七脊椎,向下數到第十一脊椎,從正中線向外1.5寸就是脾俞穴。可以採用艾灸或者拔罐的手法來調節脾氣,艾灸3分鐘或拔罐5分鐘,效果最佳。同時,少吃酸味、多吃甘味的食物,以滋養肝脾兩臟,對防病保健大有裨益。

脾虛的飲食禁忌

飲食要清淡,肥膩油炸等不易消化的東西不能多吃。

味道過於咸或辣的也要少吃,應多吃稀軟容易消化的食物,可以多熬小米粥喝。

多吃甘溫之物,如板栗、山藥、紅棗等。

忌吃寒涼之物。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