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Ads

耳朵上的健康開關,每天5分鐘,揉一揉,祛疾病!(強腎、健腦、明目)

耳朵上的健康開關,每天5分鐘,揉一揉,祛疾病!(強腎、健腦、明目)
我們都知道,中醫看病是用望、聞、問、切。可是你知道嗎?摸摸我們的耳朵,也能治病!



耳朵上的健康開關,每天5分鐘,揉一揉,祛疾病!(強腎、健腦、明目)


中醫上講:“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有絡於耳”,意思是說,耳朵是全身經絡的匯集之處,它和手腳一樣佈滿了密集的反射區,聯繫著全身每一個器官。

所以說,耳朵不但是我們聆聽世界萬物聲音的窗口,還是關係全身健康的一個重要區域。有經驗的中醫師甚至會通過“耳診”來輔助診斷疾病。

而且如果我們經常對耳朵按照一定方法進行按摩,還能強健身體哦!

耳朵上的健康開關,每天5分鐘,揉一揉,祛疾病!(強腎、健腦、明目)




春困夏乏心情差

搓耳廓+拉耳垂

你常有這樣的苦惱嗎:春天怎麼也睡不好、記性也不好,莫名其妙就煩躁......

壓根沒幹什麼累活兒,白天還是經常覺得犯困、悶悶不樂,晚上反而不容易睡著……

有這些症狀千萬別緊張,這不是什麼大病!

春夏交替,本來就是個容易失眠和精神衰弱的季節,因為這個季節氣溫變化較快,人的身體調節跟不上,從而打破了人體固有的平衡。表現在內分泌及神經方面,便出現了睡眠質量和情緒受影響的問題。



這時候,只需要用一套簡單的小動作,就能自我緩解和調節了。對老年人和工作繁忙的人特別適用,這也是中醫常用的方法。


第一步:搓揉耳廓

將雙手掌相互摩擦發熱, 再用兩手掌同時輕輕揉搓兩側耳廓(就是耳道以外的全部耳朵組織)2~3分鐘。

耳朵上的健康開關,每天5分鐘,揉一揉,祛疾病!(強腎、健腦、明目)

揉搓整個耳廓可以疏通經絡,是耳朵按摩的基礎操作,對全身臟器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第二步:牽拉耳垂

用手指捏住耳垂向下牽拉,有節奏的拉30~50次,直到耳廓有熱脹感為止。

這時,全身也產生一種輕鬆、舒適、愜意的感覺。每天鍛煉3~5次,效果會更好。

耳朵上的健康開關,每天5分鐘,揉一揉,祛疾病!(強腎、健腦、明目)

牽拉耳垂對耳鳴、頭痛、神經衰弱等疾病也有良好的輔助療效。

注意

雖然這個方法非常方便簡單,但鍛煉時也要注意這三點問題:

第一,揉搓和牽拉時不要太用力。耳朵連接全身筋脈,與人體各個組織器官聯繫緊密,所以鍛煉時不能太用力,以免影響到了內臟器官。

第二,拉耳垂健身法可以減慢心率,達到舒緩緊張、焦慮的效果,但不適用於心率低於每分鐘50的老人進行鍛煉。

第三,如果耳內或者耳外有發炎症狀,或者有其他耳病,那就要暫停鍛煉或者謹慎鍛煉。


腰酸頸痛常頭暈

揉耳輪、耳舟

長時間伏案工作、長期玩手機的人那麼多,有頸腰椎問題的人自然也不少,表現出來的就是頸部、腰部疼痛,部分人還會出現頭痛眩暈的症狀。

其實,頸腰椎問題,可以通過按摩耳舟和耳輪來改善。

方法:

耳朵上的健康開關,每天5分鐘,揉一揉,祛疾病!(強腎、健腦、明目)

用雙手拇指、食指自上而下揉雙側耳輪、耳舟,反复做10次。

預防高血壓、退熱

提拉耳尖

方法:

耳朵上的健康開關,每天5分鐘,揉一揉,祛疾病!(強腎、健腦、明目)

用雙手拇、食指夾捏耳廓尖端,向上提揪、揉、捏、摩擦15~20次,使局部發熱發紅。

此法有鎮靜、止痛、清腦明目、退熱、抗過敏、養腎等功效,可防治高血壓、失眠、咽喉炎和皮膚病。




強腎、健腦、明目

手指摩耳輪

中醫認為“腎是先天之本”,並且“腎主藏精,開竅於耳”,按摩耳朵能固腎養腎。

方法:

耳朵上的健康開關,每天5分鐘,揉一揉,祛疾病!(強腎、健腦、明目)
雙手握空拳,以拇、食二指沿耳輪上下來回推摩,直至耳輪充血發熱。

此法有健腦、強腎、聰耳、明目之功,對防治陽痿、尿頻、便秘、腰腿痛、頸椎病、心慌、胸悶、頭痛、頭昏等病症有一定輔助作用。

簡單三招捏出健康



除了各種按摩耳朵的保健養生法,如果身體有一些小毛病,也可以自己通過按摩耳朵上的穴位,來輔助治療。

招式一:牙齦腫痛按耳垂

當因“上火”導致牙齒、牙齦腫痛,或臉上長小疙瘩時,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揉捏耳垂。

經常按捏耳垂,還能美容養顏。

耳朵上的健康開關,每天5分鐘,揉一揉,祛疾病!(強腎、健腦、明目)

招式二:打嗝按上耳窩

打嗝,中醫稱為呃逆,就是由於脾胃處虛弱,以及生吃不良食物、暴飲暴食引起的胃氣上逆。

上耳窩,即耳甲腔上方的耳甲艇,相當於人的腹腔,按摩此處有助於消化,並有強腎健脾之功。

招式三:失眠上下耳窩都要按

失眠,中醫稱“不寐”,它是由心、脾虛弱造成,可按揉下耳窩中的“心”、及其上耳窩中的“脾”兩穴位。

可將食指放到耳孔處,拇指放到耳的背面捏揉即可。

捏捏耳朵好處多!但切記動作一定要輕柔,力度以產生輕微脹痛感、略漲紅為度。如果耳道內有炎症,或外耳有破損腫癤等耳病,最好就不要進行耳朵按摩保健了。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