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Ads

五臟養生法之健脾法

作者: 徐勰吳雲川

脾的大體解剖部位,籠統地講,位於中焦。中醫學中的脾,與現代醫學中所講的脾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現代醫學認為脾有造血等功能,中醫則認為脾總司人體的消化。



一、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主運化、升清:主運化是脾的功能,升清是脾主運化的功能特點。脾主運化的功能,是指脾對因飲食物進行消化,並吸收其中的精微,再運輸到心肺。在脾所吸收與運輸的水份清微中,包括精正因為脾是人身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所以歷代中醫都很注意這個器官的作用,治療和預防疾病中強調補益,顧護脾土,也就是脾胃的生理功能。微物質和水液兩方面。

(1)運化水穀。水穀從口而入胃,經過胃的受納和初步消化,然後到脾,經過脾的進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精微部分,也就是清的部分,再上輸於心肺,通過心肺變為氣血而布散全身。食物中的糟粕,也就是濁的部分降到大腸,變成大便排出體外,水液部分,由心肺下降到膀胱,成為小便排出體外。

營養物質來源於水穀,但要通過脾胃的消化、吸收、運輸,才能營養全身,所以稱脾為“後天之本”。因為水穀精微是生成氣血的物質基礎,而水穀精微是經過脾的運化而完成的,所以稱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的運化功能強健,習慣上稱為“脾氣健運”。

只有在脾氣健運的情況下,則飲食的消化,水穀精微的吸收與運輸功能,才能正常運行,反之,若因某種原因引起脾不健運,則飲食的消化,水穀精微的吸收與運輸功能失職,就會出現腹脹、便溏、食慾不振,倦怠、消瘦,以至氣血生化不足等病症的發生。

(2)運化水液的功能。人體水液代謝過程,與脾運化功能密切相關。如果脾的運化水液功能失常,就會造成水濕停留,形成水腫,痰飲等病變,所以有“諸濕腫滿,皆屬於脾”的論述。這類疾病的根本原因在於脾虛,運化水液的功能失常,這叫做“脾虛生濕”。而濕邪內停,又能阻礙脾的運化功能,這叫做“濕邪困脾”。

脾主運化的功能,依賴於脾氣的作用。脾氣是指構成脾以及維持脾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脾主升清,是指脾氣有上升的特點而言。脾氣上升,才能水穀精微上輸於心肺,這就是脾升清作用的體現。如果脾氣不升,則氣血生化無源,可出現頭暈、目眩等症。另外,這一作用引申到病理上,凡見到內臟下垂,如子宮下垂、胃下垂,以及久洩、脫肛等,則歸於脾氣虛而下陷,又稱為中氣下陷。

正因為脾是人身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所以歷代中醫都很注意這個器官的作用,治療和預防疾病中強調補益,顧護脾土,也就是脾胃的生理功能。



2、主統血:統,統攝,控制的意思。所謂脾統血,是指脾統攝血液,便血在脈管內正常運行而不外溢的作用。人體血液循環是靠心的推動,靠肝的貯藏調節,又靠脾的統攝,在心、肝、脾三臟的共同協作下,才能使血液正常運行於全身。

脾統攝血液的功能,同樣是依賴於脾氣的作用。脾氣旺盛,則能統攝血液,使血液在脈管內正常運化,而不致溢於脈外,如果脾氣虛損,不能統攝血液時,就會使血不循經,出現各種出血症,所以脾不統血的出血症,是屬虛症。臨床上多種慢性出血性疾病,如月經過多、崩漏、便血、衄血等,對於這一類疾病的治療,常用“補脾攝血”的方法,以補益脾氣,使脾氣健旺,恢復其統血的功能,則出血自止。

二、脾病的概括

在臟為脾,在腑絡胃,在體主肉,開竅於口(唇)。概括現代醫學疾病範疇及主要疾病:消化系統及血液系統疾病,如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消化不良腸炎、腹瀉、便秘、肌營養不良、肌肉萎縮以及貧血、血小板減少和口腔疾患等。


三、脾病干預的自我導引推拿

由健身氣功功法和推拿法組成,鍛煉康復時可先做健身氣功,再做推拿法。

(一)健身氣功動作

1、熊戲

熊戲的手型:熊掌,大拇指壓在食指指端,其餘四指併攏彎曲,虎口撐圓。

(1)熊運

動作要點:以左式為例。兩掌握空拳成“熊掌”,拳眼相對,垂手下腹部;目視兩拳。以腰、腹為軸,上體做順時針搖晃;同時,兩拳隨之沿右肋部、上腹部、左肋部、下腹部劃圓;目隨上體搖晃環視。右式與左式相同,左右相反。

功法作用:腰腹轉動,兩掌劃圓,引導內氣運行,可加強脾、胃的運化功能。運用腰、腹搖晃,對消化器官進行體內按摩,可防治消化不良、腹脹納呆、便秘腹瀉等症。

(2)熊晃


動作要點:以左式為例。身體重心右移;左髖上提,牽動左腳離地,再微屈左膝;兩掌握空拳成“熊掌”;目視左前方。身體重心前移;左腳向左前方落地,全腳掌踏實,腳尖朝前,右腿伸直;身體右轉,左臂內旋前靠,左拳擺至左膝前上方,拳心朝左;右掌擺至體後,拳心朝後;目視左前方。身體左轉,重心後坐;右腿屈膝,左腿伸直;擰腰晃肩,帶動兩臂前後弧形擺動;右拳擺至左膝前上方,拳心朝右;左拳擺至體後,拳心朝後;目視左前方。身體右轉,重心前移;左腿屈膝,右腿伸直;同時,左臂內旋前靠,左拳擺至左膝前上方,拳心朝左;右掌擺至體後,拳心朝後;目視左前方。右式與左式相同,左右相反。

功法作用:腰腹轉動,兩掌劃圓,引導內氣運行,可加強脾、胃的運化功能。運用腰、腹搖晃,對消化器官進行體內按摩,可防治消化不良、腹脹納呆、便秘腹瀉等症。


2、調理脾胃須單舉


動作要點:左式:兩腿徐緩挺膝伸直;同時,左掌上托,左臂外旋上穿經前面,隨之臂內上舉之頭上方,肘關節微屈,力達掌跟,掌心向上,掌指向右;同時,右掌微上托,隨之臂內旋下按至右髖旁,肘關節微屈,力達掌根,掌心向下,掌指向前,動作略停;目視前方。鬆腰沉髖,身體重心緩緩下降;兩腿膝關節微屈;同時,左臂屈肘外旋,左掌經面前下落與腹前,掌心向上;右臂外旋,右掌向上捧與腹前,兩掌指尖相對,相距約10厘米,掌心向上;目視前方。右式與左式相同,左右相反。

功法作用:通過左右上肢一鬆一緊的上下對拉(靜力牽張),可以牽拉腹腔,對脾胃中焦肝膽起到按摩作用;同時可以刺激位於腹、胸脅部相關經絡以及背部俞穴等,達到調理脾胃(肝膽)和臟腑經絡的作用。可使脊柱內各脊椎的小關節及小肌肉得到鍛煉,從而增強脊柱的靈活性與穩定性,有利於預防和治療肩、頸疾病等。

3、倒拽九牛尾勢


動作要點:以左式為例。雙膝微屈,身體重心右移,左腳向左側後方約45°撤步;右腳跟內轉,右腿屈膝成右弓步;同時,左手內旋,向前、向下劃弧後伸,小指到拇指逐個相握成拳,拳心向上;右手向前上方劃弧,伸至與肩平時小指到拇指逐個相握成拳,拳心向上,稍高與肩;目視右拳。身體重心後移,左膝微屈;腰稍後轉,以腰帶肩,以肩帶臂;右臂外旋,左臂內旋,屈肘內收;目視右拳。身體重心前移,屈膝成弓步;腰稍左轉,以腰帶肩,以肩帶臂,兩臂放鬆前後伸展;目視右拳。重複二至三動3遍。身體重心前移至右腳,左腳收回,右腳尖轉正,成開立姿勢;同時,兩臂自然垂於體側;目視前下方。右式與左式相同,左右相反。

功法作用:通過腰的扭動,帶動肩胛活動,可刺激背部夾脊、肺俞、心俞等穴,達到疏通夾脊和調練心肺之作用。改善軟組織血液循環,提高肌肉力量及活動功能。




4、臥虎撲食勢


動作要點:右腳尖內扣約45°,左腳收至右腳內側成丁步;同時身體左轉90°;兩手握固於腰間章門穴不變;目隨轉體視左前方。左腳向前邁一大步,成左弓步;同時,兩拳提至肩部雲門穴,並內旋變“虎爪”,向前撲按,如虎撲食,肘稍屈;目視前方。軀幹由腰到胸逐節屈伸,重心隨之前後適度移動;同時,兩手隨軀幹屈伸向下、向後、向上、向前繞環一周。隨後上體下俯,兩“爪”下按,十指著地;後退屈膝,腳趾著地;前腳跟稍抬起;隨後塌腰、挺胸、抬頭、瞪目;動作稍停。起身雙手握固收於腰間章門穴;身體重心後移,左腳尖內扣約135°;身體重心左移,同時,身體右轉180°,右腳收至左腳內側成丁步。右式與左式相同,左右相反。

功法作用:“任脈為陰脈之海”,統領全身陰經之氣。通過臥虎撲食之勢,身體的後仰胸腹的伸展,可使任脈得以疏伸及調養,同時可以調和手足三陰之氣。

5、“呼”字訣


動作要點:“呼”字舌居中喉出音。兩掌向前撥出後,外旋內翻,轉掌心向內對肚臍,指尖斜相對,五指自然張開,兩掌心間距與掌心至肚臍距離相等;目視前下方。兩膝緩緩伸直;同時,兩掌緩緩向肚臍方向合攏,至肚臍前約10厘米。微屈膝下蹲;同時,兩掌向外展開至兩掌心間距與掌心至肚臍距離相等,兩臂成圓形,並口吐“呼”字音;目視前下方。兩膝緩緩伸直;同時,兩掌緩緩向肚臍方向合攏。

功法作用:“呼”字訣與脾臟相應。口吐“呼”字具有洩出脾胃之濁氣、調理脾胃功能的作用。通過兩掌與小腹之間的開合,外導內行,使整個腹腔形成較大幅度的舒縮運動,具有促進腸胃蠕動、健脾和胃、消食導滯的作用。




(二)健脾益胃推拿法

1、攪滄海:舌在口腔上、下牙齦外周從左向右,從右向左各轉動10次,產生津液分3口緩緩嚥下。

2、摩脘腹:雙掌相疊,置於神闕穴(臍眼),先逆時針,從小到大摩脘腹30圈,然後再順時針,從大到小摩動30圈。

3、盪胃腑:坐或臥位,以右手掌按置於中脘穴上,先以掌根稍用力將胃脘向左推盪,繼之再以五指將胃脘稍用力推盪向右,往返計做10次。

4、振中脘:坐或臥位,雙掌相疊於中脘穴處,以振動手法操作1分鐘。

5、捏三線:坐或臥位,自兩乳頭和膻中穴向下取3條垂直線,以雙手逐線自上而下捏拿,揉捏脘腹部肌肉,3線操作為1次,計做5次。

6、分陰陽:坐或臥位,兩手除拇指外,其餘四指併攏,中指相對於劍突下,全掌按緊皮膚,然後,自內向外,沿肋弓想脅肋處分推,並逐漸向小腹移動。共操作10次。

7、揉血海:坐位,雙拇指分按於兩側腿部的血海穴上旋轉按揉1分鐘。

8、疏肋間:坐位,兩手掌橫置兩腋下,手指張開,指距與肋骨的間歇等寬,先用右掌向左分推至胸骨,再用左掌向右分推至胸骨,由上而下,交替分推至臍水平線,重複10次。注意手指應緊貼肋間,用力宜均勻,以胸肋有溫熱感為好。

9、理三焦:坐或臥位,兩手四指相交叉,橫置按於膻中穴,兩掌根按置兩乳內側,自上而下,稍用力推至腹盡處,計推20次。

10、按三里:雙手食、中指相疊,按揉足三里穴(人體強壯穴)50次。

四、健脾食藥

1、中藥:淮山藥、山萸肉、茯苓、白朮、砂仁、陳皮、潞黨參、甘草、大棗、黃芪

成藥:香砂六君丸、純陽正氣丸、健脾丸、保和丸

2、食補:牛肉、豬肉、鴿肉、黃鱔、糯米、栗子、豆類、大棗、蓮子、花生、荔枝等

荔枝大棗湯:成熟鮮荔枝肉(連核)150克,大棗75克,白糖20克。將荔枝去皮核,切成小塊,另將大棗洗淨,先放入鍋內,加清水200毫升燒開後,放入荔枝、白糖,待糖溶化燒沸即成。有生津止渴、補脾養血、理氣止痛等作用。適用於脾氣虛弱所致煩便血、血崩、脾虛泄瀉、胃痛、呃逆等。

參棗米飯:黨參10g大棗50g加粳米煮飯。有健脾益氣,養胃等作用。適用於脾氣虛弱所致體虛氣弱、乏力倦怠、心悸失眠、食慾不振、便溏浮腫等。

蓮心紅棗粥:紅棗80克左右,蓮子50克,粳米200克煮粥。有補脾養胃、澀腸固精、養心安神等功效。心脾血虛所致失眠多夢、氣短乏力、食慾不振等。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