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Ads

“春捂”護好5穴位一年雜病不纏身

俗話說“ 春捂秋凍,

不生雜病”,

對於中醫而言,

早春時節千萬別急著減衣服,

但怎麼捂卻有講究。




春天既要防寒,也要防治“春火”


“ 春捂 ”依各人體質而有所不同,老人或體質偏寒者可多“捂”幾天,而體熱的人則可以少“捂”幾天,重慶市中醫院主任中醫師、重慶市名中醫李秀華表示,捂的具體標準可以綜合考慮氣溫和個人感覺兩方面。“通常來說,15℃是一個臨界值,低於15℃時,切記別'為了風度不要溫度',貿然脫衣;當超過15℃時,則可以考慮適當減衣,否則,如果還進行過度的“春捂”只會引發“春火”。春季人體肝氣當令,整整一冬蓄積在體內的陽氣隨著春暖轉為向外生髮,如果體內蓄積的陽氣過多,會化成熱邪外攻,誘發鼻腔、牙齦、呼吸道、皮膚等出血。所以春天既要防寒,也要抑“春火”,應根據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物。




春捂第一穴—— 神門穴(手腕處)


春天一到,很多人開始衣衫清減。但李主任表示,此時因為氣溫變化不定,更要護住關鍵穴位。

位於手腕的神門穴是最重要的,這可以說是“春捂第一穴”。神門穴是心經的原穴。人的心臟主管全身的血脈,而原穴是主管各臟腑的元氣和生命原動力所在的穴位,有強化各臟腑,特別是保護心腦血管的功能。

神門穴位於腕橫紋上,手小指一側腕下方肌腱的里側。除了避免該處受寒之外,按摩此穴位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大家隨時都可以用拇指指端點按神門穴,力量無需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脹感。

摀住腦後風—— 風池穴(後頸窩)


中國有句古話叫“神仙也怕腦後風”。這表明,人們在春天一定要把脖子,尤其是脖子後面摀住。

李主任介紹,春捂還要摀住風池穴。人體風池穴位於頸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風池穴 ”也很容易被風邪侵襲,因此可以圍上絲巾,保暖又美麗。


保護腸胃不受涼——神闕穴(肚臍)


李主任介紹,神闕穴即我們平時說的肚臍,特別是一些胃部怕冷、愛腹瀉的人,要特別注意這個部位的保暖,可經常在肚臍熱敷。

溫暖腎陽—— 腎俞穴(腰部)


春捂還要捂好“腎俞穴”,該穴位位於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人體陽氣的根在腎,而腰為腎之府,腎陽虛時會腰部酸軟怕冷。用熱水袋熱敷或艾灸腰眼處的腎俞穴,可以起到溫暖腎陽的作用。


避免偏頭痛、小腹痛—— 陽輔穴(腳踝)


此外,還要保護好小腿外側,有的人在天冷時容易出現偏頭痛或小腹痛,可以熱敷位於小腿的外側,腳外踝關節上方四寸的陽輔穴。

捂得寬鬆下厚上薄


但“春捂”也有訣竅,要盡量捂得寬鬆,過緊的衣服讓身體的濕氣熱氣得不到散發,尤其對女性不好,容易引發炎症。

李主任還提到,保持“下厚上薄”的穿衣風格,更能在頻繁變化的溫差中做到“處亂不驚”。“'下厚上薄'是' 春捂 '的重要技巧。春季的氣溫變化頻繁,晝夜溫差較大,來不及頻繁改變衣著來應對溫度變化。這時候,應優先考慮腿、腳保暖,因為寒從腳下起,腳下神經末梢豐富、敏感,腿腳暖和才能避免生病。尤其對於老人和孩童,腿腳的保暖更加重要,出行時要注意穿著防風保暖的衣褲鞋襪。”

文章來源:健康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