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Ads

濕重是標,脾虛是本!祛濕補脾的3種方法送給您

現代很多人去看中醫,都會被告知“濕重”,幾乎大部分人都會喝喝薏米紅豆祛濕。下面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們口中常說的“濕”究竟是從哪裡來的,以及祛濕的幾個關鍵穴位。



1、濕的存在有三個因素

1)因為吃了過多的油膩物,消化不了,堆積成濕;

2)雖然沒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點兒就膩住了,也會成濕;

3)還有就是環境、季節因素的影響,比如四川多濕,那裡的人不吃辣椒就會不舒服。比如夏天,很多人體內都會有濕,身體會變得很重、很懶。

這三種症狀歸根結底都和脾氣有關係。

2、“濕重”是標,“脾氣虛”是本

中醫說的脾,是負責運轉的,任何代謝產物的排除都要藉助脾氣的力量。脾氣一虛,臟東西就要瀦留體內。臟東西是什麼呢?可以是多餘的脂肪,也可以是異常的分泌物、排泄物。

胖人多陽虛“濕重”很多胖人看似壯實,實為虛寒。特別是肚子上脂肪多、游泳圈越來越大的人,更不能忽略他們體質的寒性。你如果去摸這種胖人,他們的皮膚一般都是涼涼的。就是因為他們的身體自己知道缺少陽氣,本能地增多脂肪,以起到保溫的作用。

就像過去沒有冰箱的時候,夏天賣冰棍的人,都會用一條棉被包住冰棍,棉被是防止散熱的。胖人身上的脂肪起的也是這個作用,所以也就有“胖人多陽虛,而瘦人多陰虛”的理論,往往是越胖越虛,越虛越胖,形成惡性循環。

胖人的正確減肥方式應該是溫化寒濕,“溫”是增加代謝脂肪的能力,“寒濕”就是指那些不該積存在體內的脂肪。



3、小心愛睡覺的孩子可能是“濕重”

很多孩子,很乖,而且特愛睡覺,這也很可能是被濕邪困住了。這些孩子之所以濕重,首先可能是孩子本身先天​​的脾胃不是很強,後天餵養的時候,家長可能沒注意到,傷了他的脾氣。

脾氣有消化食物、吸收營養、排出糟粕的能力,如果這種能力下降了,營養吸收不了的同時,糟粕也排不出去,留在體內就成了濕。帶著這些廢物,身體自然就覺得疲勞了,所以小小的年紀就容易犯困。

被濕邪擊中的典型症狀是:身體總覺得疲勞,但這種疲勞不是因為哪裡酸痛,如果酸痛的話,可能是你有血虛的問題。

1)身體發沉、發重,頭也發蒙,雖然頭不疼,但是不清爽;

2)皮膚上會有濕疹,胃口也不好,吃什麼都覺得沒味道,嘴裡發黏。

3)舌頭伸出來時,你會發現舌質很胖,顏色偏淡。症狀嚴重的,舌頭邊上會有齒痕,甚至像孩子的小裙子似的,這叫“裙邊舌”,這就是比較嚴重的脾虛濕困了。

4、下面介紹幾個人體祛濕大穴:

1)承山穴

位置:承山穴位於足太陽膀胱經上,位於小腿肚子下方正當中,是除去人體濕氣的最佳的穴道。


按摩方法:每天早上起床時,將兩腿伸到床外,讓承山穴正好擱在床沿上,兩腿左右擺動,以按摩承山穴。

功效:按承山穴,都會有明顯酸脹痛感,這是因為體內有濕的緣故;按揉承山一段時間後,會感覺身上微微發熱,這是膀胱經上的陽氣在起作用,身上的濕邪,正隨著微微升高的體溫向外逃逸。


2)湧泉穴

簡便找湧泉穴的方法:將腳趾頭向下彎,在腳心處會形成一個凹陷,陷下去的地方就是湧泉穴。


按摩方法:點按早晚各一次,每次點揉3-5分鐘,以有酸痛感為佳,兩側交替進行。也可用溫熱水泡腳後艾灸,雙足穴位各灸15-20分鐘。

功效:湧泉穴受濕氣入侵,會導致膝關節痛、風濕及全身疲勞、浮腫。常按此穴有助促進睡眠,對腎虧引起的眩暈、失眠、耳鳴、頭痛、腰痛等有一定的療效。

3)大椎穴

位置:低頭,頸後最高起的骨頭下邊就是大椎穴。


按摩方法:低頭,雙手十指交叉放到大椎穴的部位,用雙手大拇指同時用力來回揉擦大椎穴,直至大椎穴發熱。

功效:大椎穴受濕氣入侵,易造成肩頸病症如肩膀頸椎酸痛不適等。刺激該穴位可避免風寒濕邪的侵襲,提高免疫力。


4)神闕穴

神闕穴即是肚臍。

按摩方法:順時針揉動腹部,也可點燃艾炷來灸熏穴位;或者塗抹艾草精油於腹部後用熱水袋溫敷;或使用艾盒,將其點燃後固定在腹部20分鐘,注意溫度不要太燙。

功效:該穴位受濕氣入侵,則脾胃不適、腹脹、大便粘膩,女性還容易引發婦科炎症如白帶增多、經血不暢等。腹部本身就要以保暖為主,刺激神闕穴有助於健脾祛濕、強健身體。

5)陰陵泉穴

位置:本穴在脛骨內側髁下緣凹陷處,是足太陰脾經的合穴。


按摩方法:點按為主,每次按摩100~160下,每日早晚各1次,也可用艾柱熏灸此處3-5分鐘。

功效:若該穴位受濕氣入侵,則會出現膝蓋疼痛、兩腳笨重、行走不暢之感。刺激該穴位可達到清利濕熱,通經活絡的效果,幫助緩解腹脹、膝痛等不適之感。

溫馨提醒,祛濕的穴位很多,其他各種養生穴位、養生方法更是說不盡。大家不要貪多,根據自己身體情況,選擇最合適自己的堅持下去,待這個穴位透了再去調理下一個即可。勿要一時眼花繚亂,終仍無所得。




5、祛濕健脾,推揉“健脾線”

以下再給大家分享一個簡單易行的方法,自己在家就可排濕毒。只要經常推一三陰交陰陵泉,濕毒就跑光光。


方法是:從三陰交穴開始向陰陵泉穴推(順推為補), 然後順著骨緣推到陰陵泉穴,反复地推。推的過程中,找到痛點或者有疙瘩的皮下阻塞,慢慢的揉按開,不必拘泥於穴位,哪裡覺得最痛,就多按揉哪裡。

把它推到不疼了,這時“脾經管道”就打通了。

脾經一通,多餘的水濕就會順暢地排出去了。脾經是通過膀胱來排濕的,所以堅持推一段時間後,會感覺小便增多,這就是排濕的表現。

三陰交穴是三條陰經的交叉點,可以調動肝、脾、腎這三條經絡的氣血以通暢脾經。

養生站抱樁:有效祛除體內寒濕

現代人,忙碌的快節奏生活讓絕大部分人沒辦法抽出多餘的時間去運動,以下就給大家分享一個簡單易行並有效緩解疲勞及排除濕寒的養生功法:養生站抱樁。

方法如下:

站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腳跟稍稍抬起,重心落在腳掌前2/3處,也就是湧泉穴上,兩臂交叉在胸前環抱,全身都放鬆下來。站立15~20分鐘。


大家可以在看電視的時候可以做,每天進行。這個動作的受力部位剛好是兩腿前外側和小腿肚子,鼓動了多氣多血的胃經,能促進人體氣血的通暢;兩腿肚子所受的力,正是作用於承山穴(人體祛濕最佳穴位)。

可快速有效達到減緩疲勞,祛除體內寒濕的效果。

這些方法都可以很方便的應用到生活中,是不是簡單易行,大道至簡,提醒大家不要因為看著簡單就忽視哦!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