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穴會配對,效果翻1倍!
人體自帶治痛穴,如果只是單獨應用某一個治痛穴,雖然有效,但是遇到一些突發性的疼痛時,可能會略顯力度不夠,效果不佳,這時我們只要找到與之相對的一些輔穴,效果倍增!
① 合谷穴+ 太衝穴
功用:此二穴相配具有鎮痛、鎮靜、鎮痙、疏肝利膽的作用。
艾灸:合谷與太衝相配稱四關穴,二穴均為原穴,前者為手陽明大腸經,後者為足厥陰肝經。五臟有疾,取之十二原,肝與膽相表裡,太衝疏肝利膽,清利肝膽濕熱,理氣止痛,合谷調和氣血,氣調痛止。
合谷穴可以調理頭面部的病症,稱之為“面口合谷收”。
注意事項:孕婦忌用。要注意的是體質較差的病人,不宜給予較強的刺激,孕婦一般不要按摩合谷穴。三陰交穴和合谷穴,具有催產下胎的作用,所以孕婦盡量不要去刺激這個穴位為好。
合谷穴:
合谷穴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此穴為雙穴,左右各一)
太衝穴:
太衝穴在足背側,在第1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此穴為雙穴,左右各一)
② 內關穴+ 足三里穴
功用:此二穴相配具有健脾和胃、寬胸理氣、降逆止嘔、寧心安神的作用。
艾灸:內關穴為心包經的腧穴,又為該經之絡穴,八脈交會穴,與陰維脈相通,以寬胸理氣之功為主;而足三里穴為胃經之合穴,合治內腑,疏通中焦氣機,健脾和胃止痛。
內關穴:
內關穴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此穴為雙穴,左右各一)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此穴為雙穴,左右各一)
③ 支溝穴+ 陽陵泉穴
功用:此二穴相配具有疏肝理氣、清除肝膽之濕熱、通調腑氣的作用。
艾灸:支溝穴為三焦經腧穴,可疏通三焦氣機,通調腑氣;陽陵泉穴為膽經合穴,又是八會之一的筋會,可疏肝利膽通調少陽,清泄肝膽濕熱,特別對膽道疾病有特殊之功。
支溝穴:
支溝穴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此穴為雙穴,左右各一)
陽陵泉穴:
陽陵泉穴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此穴為雙穴,左右各一)
④ 外關穴+ 懸鍾穴
功用:此二穴相配具有疏通三焦之鬱熱、瀉肝膽之火、通調經絡之氣的作用。
艾灸:外關穴為手少陽三焦經之絡穴,也是八會之一,通於陽維脈,有清熱解毒之功;懸鍾穴為足少陽膽經之腧穴,是八會穴之一的髓會,主要作用為清泄肝膽之鬱火,通調肝膽之氣機,對膽囊和膽管均有特殊作用。
外關穴:
外關穴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此穴為雙穴,左右各一)
懸鍾穴:
懸鍾穴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此穴為雙穴,左右各一)
⑤ 氣海穴+ 三陰交穴
功用:此二穴相配具有通調下焦氣機、補腎的作用。
艾灸:氣海為任脈經之腧穴,為一身元氣聚集之處,本穴能助全身百脈之溝通,凡氣之所至,血乃通之,所以本穴有調氣活血之功;三陰交乃足三陰之交會穴,以調理肝、脾、腎三經氣機為主,善治下焦濕熱,兼以健脾補肝益腎,調理衝任。
氣海穴:
氣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
三陰交穴:
三陰交位於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此穴為雙穴,左右各一)
⑥ 合谷穴+ 內庭穴
功用:此二穴相配具有瀉胃火、降嘔化積滯、理氣止氣止痛之功。
艾灸: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具有清熱利咽、清炎止痛的作用;內庭穴具有清熱、瀉火的作用,所以胃腸二經之熱,本對穴有清瀉之功。牙痛及口腔粘膜糜爛的病人,取本對穴按揉、刮痧、艾灸,都有很好的效果。
內庭穴:
內庭穴在足背,當2、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此穴為雙穴,左右各一)
⑦ 中脘穴+ 足三里穴
功用:此二穴相配具有升清降濁、健脾和胃、消積導滯、行氣止痛的作用。
艾灸:中脘是八會穴之一的腑會,是調理中焦之要穴,也是調理胃病的必用穴;足三里為胃經的合穴,“合治腑病”,為胃病患者遠道循經取穴之一。
中脘穴: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⑧ 膻中穴+ 內關穴
功用:此二穴相配可寬胸理氣、強心安神、通胸陽、止心痛。
艾灸:《素問靈蘭秘典》謂“膻中為臣使之官”,是說“膻中者君主之宮城也”。心者,君主之官,說明本穴與心的關係甚為密切,是八會穴之一的氣會,調氣之功較強,凡氣病灸之甚佳;內關為心包經之絡穴,也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陰維脈,寬胸理氣,溫通心陽。
膻中穴:
膻中穴位於人體的胸部人體正中線上,兩乳頭之間連線的中點。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① 合谷穴+ 太衝穴
功用:此二穴相配具有鎮痛、鎮靜、鎮痙、疏肝利膽的作用。
艾灸:合谷與太衝相配稱四關穴,二穴均為原穴,前者為手陽明大腸經,後者為足厥陰肝經。五臟有疾,取之十二原,肝與膽相表裡,太衝疏肝利膽,清利肝膽濕熱,理氣止痛,合谷調和氣血,氣調痛止。
合谷穴可以調理頭面部的病症,稱之為“面口合谷收”。
注意事項:孕婦忌用。要注意的是體質較差的病人,不宜給予較強的刺激,孕婦一般不要按摩合谷穴。三陰交穴和合谷穴,具有催產下胎的作用,所以孕婦盡量不要去刺激這個穴位為好。
合谷穴:
合谷穴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此穴為雙穴,左右各一)
太衝穴:
太衝穴在足背側,在第1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此穴為雙穴,左右各一)
② 內關穴+ 足三里穴
功用:此二穴相配具有健脾和胃、寬胸理氣、降逆止嘔、寧心安神的作用。
艾灸:內關穴為心包經的腧穴,又為該經之絡穴,八脈交會穴,與陰維脈相通,以寬胸理氣之功為主;而足三里穴為胃經之合穴,合治內腑,疏通中焦氣機,健脾和胃止痛。
內關穴:
內關穴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此穴為雙穴,左右各一)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此穴為雙穴,左右各一)
③ 支溝穴+ 陽陵泉穴
功用:此二穴相配具有疏肝理氣、清除肝膽之濕熱、通調腑氣的作用。
艾灸:支溝穴為三焦經腧穴,可疏通三焦氣機,通調腑氣;陽陵泉穴為膽經合穴,又是八會之一的筋會,可疏肝利膽通調少陽,清泄肝膽濕熱,特別對膽道疾病有特殊之功。
支溝穴:
支溝穴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此穴為雙穴,左右各一)
陽陵泉穴:
陽陵泉穴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此穴為雙穴,左右各一)
④ 外關穴+ 懸鍾穴
功用:此二穴相配具有疏通三焦之鬱熱、瀉肝膽之火、通調經絡之氣的作用。
艾灸:外關穴為手少陽三焦經之絡穴,也是八會之一,通於陽維脈,有清熱解毒之功;懸鍾穴為足少陽膽經之腧穴,是八會穴之一的髓會,主要作用為清泄肝膽之鬱火,通調肝膽之氣機,對膽囊和膽管均有特殊作用。
外關穴:
外關穴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此穴為雙穴,左右各一)
懸鍾穴:
懸鍾穴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此穴為雙穴,左右各一)
⑤ 氣海穴+ 三陰交穴
功用:此二穴相配具有通調下焦氣機、補腎的作用。
艾灸:氣海為任脈經之腧穴,為一身元氣聚集之處,本穴能助全身百脈之溝通,凡氣之所至,血乃通之,所以本穴有調氣活血之功;三陰交乃足三陰之交會穴,以調理肝、脾、腎三經氣機為主,善治下焦濕熱,兼以健脾補肝益腎,調理衝任。
氣海穴:
氣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
三陰交穴:
三陰交位於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此穴為雙穴,左右各一)
⑥ 合谷穴+ 內庭穴
功用:此二穴相配具有瀉胃火、降嘔化積滯、理氣止氣止痛之功。
艾灸: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具有清熱利咽、清炎止痛的作用;內庭穴具有清熱、瀉火的作用,所以胃腸二經之熱,本對穴有清瀉之功。牙痛及口腔粘膜糜爛的病人,取本對穴按揉、刮痧、艾灸,都有很好的效果。
內庭穴:
內庭穴在足背,當2、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此穴為雙穴,左右各一)
⑦ 中脘穴+ 足三里穴
功用:此二穴相配具有升清降濁、健脾和胃、消積導滯、行氣止痛的作用。
艾灸:中脘是八會穴之一的腑會,是調理中焦之要穴,也是調理胃病的必用穴;足三里為胃經的合穴,“合治腑病”,為胃病患者遠道循經取穴之一。
中脘穴: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⑧ 膻中穴+ 內關穴
功用:此二穴相配可寬胸理氣、強心安神、通胸陽、止心痛。
艾灸:《素問靈蘭秘典》謂“膻中為臣使之官”,是說“膻中者君主之宮城也”。心者,君主之官,說明本穴與心的關係甚為密切,是八會穴之一的氣會,調氣之功較強,凡氣病灸之甚佳;內關為心包經之絡穴,也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陰維脈,寬胸理氣,溫通心陽。
膻中穴:
膻中穴位於人體的胸部人體正中線上,兩乳頭之間連線的中點。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