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Ads

按揉5大穴位,吃5種水果,滋養五臟好妙方

如果把人體比作一台精密儀器,那“心、肝、脾、肺、腎”這五臟就是必不可少的零件,任何一環出現差錯,身體就會像多米諾骨牌一般垮掉。



養五臟其實很簡單,記住一套五臟養生“組合拳”,一種食物配合一個穴位,吃吃喝喝、揉揉按按,輕輕鬆松養五臟。以下為您分享穴位裡的五臟養生哲學。


1、養心第一穴:神門

神門穴位於腕橫紋小指側端的凹陷處。具有安定心神、瀉心火的功效。日常可隨時掐、揉刺激神門穴,以有輕微酸脹感為宜。

晚間睡前按摩神門穴,助眠效果更好。就寢時以右手大拇指按左手神門穴5~10次,再用同樣的方法按摩右手,有利入睡。


推薦搭配食物:龍眼

桂圓也叫龍眼,入心經。《日用本草》記載其“益智寧心”,清代藥學著作《得配本草》認為龍眼“葆心血”。

推荐一道寧心安神湯,做法:龍眼肉15克,蓮子、芡實各20克,用水熬煮直至蓮子和芡實熟爛。

可調理記憶力衰退、失眠、神經衰弱等症,還可用於改善夏季脾胃功能減退導致的食慾不佳。桂圓多食易氣滯,陰虛火旺者以及舌苔厚膩、氣壅脹滿、腹瀉者應忌食。另外,桂圓性熱助火,故兒童應少食。





2、養肝第一穴:太衝

用手指沿著足部拇趾、次趾間的夾縫向上移壓,足部動脈搏動處就是太衝穴,每次持續按壓4~5分鐘。

太衝穴是肝經的原穴,道醫認為高血壓與肝陽上亢、肝火旺有關,因此按摩太衝穴可有效降壓。此外,感冒初期按摩太衝穴,還可減輕感冒引起的雙目流淚或乾澀等不適。


推薦搭配食物:枸杞

枸杞子滋肝益腎、填精堅骨。研究顯示,枸杞中的甜茶鹼能防止肝臟內過多的脂肪貯存,有防治脂肪肝的作用。

推荐一款枸杞白菊茶,做法:取枸杞子、白菊花各3克,泡水代茶飲,可輔助治療肝血虛引起的見風流淚、白內障等眼病。

枸杞偏於溫熱,感冒發燒、有炎症、腹瀉的人最好不要吃。



3、養脾第一穴:足三里

足三里穴位於腿部,外膝眼向下四橫指(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併攏,以中指中節橫紋處為準)處。

足三里穴屬胃經合穴,是一個能防治多種疾病、強身健體的重要穴位。氣虛體質的人免疫力低,容易疲勞和生病。時常按摩足三里穴,可以健脾補氣。


推薦搭配食物:大棗

《素問》記載,“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謂治病和藥,棗為脾經血分藥也。”

推荐一個健脾補血的食療方,花生衣紅棗汁。做法:花生米100克,溫水泡半小時,取其紅衣,與乾紅棗50克同煮半小時,加適量紅糖調味,一日內分三次服用。

適用於產(病)後血虛、營養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癌症放療、化療後血像異常等症。

大棗雖然是進補佳品,但過量食用亦有害。由外感風熱引起的感冒、發燒及腹脹氣滯者,不宜食用大棗。



4、養肺第一穴:太淵

太淵穴位於腕橫紋上,橈動脈搏動處。刺激太淵穴可以達到補氣養肺、止咳平喘的效果。

用左手拇指尖端按壓右手太淵穴,垂直向下按壓,按而揉之,然後緩慢屈伸右手腕,產生酸、麻、脹、痛、熱和走竄等感覺,持續20~30秒後,漸漸放鬆,再輕揉局部,如此反复操作。

左右交替進行,每穴按壓5~10分鐘,每日1~2次。


推薦搭配食物:白果

《本草綱目》中說白果“熟食溫肺益氣,定喘嗽,縮小便,止白濁。”

推荐一款白果養肺的食療方,防風粥。制法:把防風沖洗乾淨,放入鍋內熬煮出藥汁,過濾出藥汁備用。洗淨粳米後同清水放入鍋內一起煮,熬成稀粥。在稀粥內加入之前熬好的藥汁,再放入洗淨切碎的蔥白,用小火煮一段時間後,即可使用。

此菜適用於老幼體弱病人。

需要注意的是,①防風粥應趁熱食用,服用後不宜大量排汗。②血虛、肝脾功能較差的人不宜食用。





5、養腎第一穴:湧泉

湧泉穴位於腳掌中線的前1/3處。將拇指放在該穴上,用較強的力搓揉20~30次,兩腳都要按摩,晨起睡前按摩養腎效果好。

補腎的穴位有很多,不得不提的就是湧泉穴。湧,外湧而出也;泉,泉水也。顧名思義,這個穴位對於滋腎陰、補腎水意義重大,尤其適合腎虛型腰痛者。


推薦搭配食物:黑豆

黑豆入腎經,《本草綱目》記載,黑豆能“治腎病,利水下氣”。

最簡單的黑豆食療方就是黑豆豆漿,做法:幹黑豆浸泡一夜,與清水的比例為1:20,打漿後充分煮沸即成,白糖調味。

慢性腎病、高血壓腎病、糖尿病腎病合併腎功能不全、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者,不宜過多食用黑豆及其他豆製品,以免加重腎臟負擔。

老中醫提醒:平常按揉穴位可以緩解疾病,有養生保健的作用,但並不意味著包治百病。

而且穴位按揉雖然簡單有效,也並非人人適合,尤其是孕產婦和體弱者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不要隨意嘗試。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