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Ads

足三里、梁丘、天樞、地倉、漏谷12大穴位通脾經,調氣血、治病痛

1、足三里穴一一緩解胃病的有效穴位

在胃經上,有一個著名的穴位叫足三里,經常按摩足三里, 是養護我們胃氣的一個好方法。



取穴方法

當我們把腿屈曲時, 可以看到在膝關節外側有一塊高出皮膚的小骨頭,這就是外膝眼,從外膝眼直下3寸,在腓骨與脛骨之間, 由脛骨旁開一橫指處就是足三里穴。


具體方法

可採用拇指點按、 按揉或艾條灸足三里穴位的方法。

一是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壓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按壓5-10分鐘,每分鐘按壓15-20次,注意每次按壓要使足三里穴有針刺一樣的酸脹、 發熱的感覺,因為小腿部皮膚較厚, 力量可以適當大些,但用力時不可以憋氣。

二是用艾條做艾灸, 每週艾灸足三里,穴1-2次, 每次灸15-20分鐘,具體方法是:將艾條點燃,置於穴位上,距離大約2厘米,使溫熱感穿透肌膚,注意艾灸時應讓艾條的溫度稍高一點,使局部皮膚發紅,讓艾條緩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動, 以不燒傷局部皮膚為度。

保健功效

艾灸或按摩足三里穴能治療消化系統的常見病,如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尤其明顯,對於嘔吐、 呃逆、噯氣、腸炎、痢疾、便秘、肝炎、膽囊炎、膽結石、 腎結石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壓等,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2、染丘穴一一緩解胃痙攣、 腹瀉的保健穴

梁丘穴為胃經郄穴, 是治療胃腸脾病的常用穴。中醫認為,梁丘穴是治療胃痛的要穴, 按摩梁丘穴可緩解胃痛症狀。

取穴方法

梁丘穴在膝蓋骨附近,屈膝,在骼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兩寸處取穴, 或者腳用力伸直,膝蓋骨的外側(小腳趾方向)會出現細長肌肉的凹陷, 朝著大腿用力壓這個凹陷的上方看看,應該會有震動感,這就是梁丘穴。

具體方法

指壓法:以指壓刺激此穴,朝大腿方向加壓時,震動較強,可用大拇指用力地壓,微弱的刺激無法止住突然發生的心窩疼痛, 這種狀況的要訣是:用會痛的力量用力加壓,每次壓20秒,休息5 秒再繼續,如此重複幾次,疼痛便會漸漸消退,這效果確實是不可思議。

艾灸法:局部常規消毒後,選純艾條一根,點燃,距梁丘穴皮膚2-3厘米,施溫和條,一般灸5分鐘,至局部皮膚出現紅暈為度。

保健功效

艾灸梁丘穴可溫煦脾陽,使脾胃氣機調暢,升降有序,清濁分明, 腹瀉立止。




3、天樞穴一一除胃服、通便秘

天樞穴是胃經上的重要穴位, 是大腸的“募穴”,所胃募穴,就是集中了五臟六腑之氣的胸腹部穴位,因為與臟腑是“近鄰”,所以內外的病邪侵犯,天樞都會出現異常反應,起著臟腑疾病“信號燈”的作用,從位置上看,天樞正好對應著腸道,因此對此穴的按揉,能促進腸道的良性蠕動,增強胃動力。

所以,消化不良、噁心想吐、胃脹、腹瀉、腹痛、便秘之類的疾病都可以找天樞穴來解決。

簡便取穴方法

天樞穴位於肚臍旁2寸處,與肚臍處於一條水平直線上,左右各有一穴。此穴位於肚臍左右兩拇指寬處。

具體方法

患者可平躺在床上,按摩此處約2分鐘。如果是腹瀉者,那麼先排便,然後仰臥或取坐姿,解開腰帶,露出肚臍部, 全身盡量放鬆,分別用拇指指腹壓在天樞穴上,力度由輕漸重,緩緩下壓(指力以患者能耐受為度) ,持續4-6分鐘,將手指慢慢抬起(但不要離開皮膚) ,再在原處按揉片刻,經過按揉,患者很快就會感覺舒適,腹痛、腹瀉停止,絕大多數都能一次見效。

保健功效

天樞穴位於肚臍左右兩拇指寬處,患者可平躺在床上, 用中級工三個手指下壓、 按摩此處約2 分鐘, 天樞穴的主治病證包括消化不良、 噁心想吐、胃脹、腹瀉、腹痛等。


4、三陰交穴一一婦科病的“靈丹妙藥“

對女人來說,三陰交穴尤為重要,可以說是婦科病的“靈丹妙藥”。女性的很多疾病大都因脾、肝、腎三經有問題,而三陰交穴是脾經、肝經、腎經這三條陰經的交集穴,可健脾益血、調肝補腎。所以,三陰交穴是女人調理婦科病的要穴。

取穴方法

三陰交六在腳內踝尖上3寸, 脛骨後方凹陷處,取穴時,可四指併攏, 小指放在對側內跟尖上,食指與脛骨內側面後緣交界處為此穴,有病時按揉該穴會很痛,非常敏感。

具體方法

按摩三陰交穴可以採取以下方法:

按揉法:拇指或中指指端按壓對側三陰交, 一壓一放為1次l或先順時針方向、再逆時針揉三陰交,持續10分鐘。

艾灸法:艾灸條每次1支, 灸至皮膚出現紅暈, 每次灸20-30分鐘。

保健功效

經常按摩三陰交穴, 能幫助女性維持年輕,延緩衰老,推遲更年期,此穴對婦科病甚有療效,如月經不調、痛經、白帶異常、閉經、盆腔炎、 經前綜合徵和更年期綜合徵等。



5、地倉穴一一改善小兒、 成人流口水

地倉,“地”指地格(古人將地合分為三庭,鼻子以上為上庭,鼻子為中庭,鼻子以下為下庭,合為天人地三格) , “倉”指藏穀物的地方, 又因為脾​​主口,脾氣通於口,脾胃在五行屬土,有倉廩之官的稱呼, 所以我們將此穴稱為地倉穴。

地合穴在面部的口角外側,上直對瞳孔。它有散風止痛、 舒筋活絡的功效,善治“流涎”。

簡便取穴方法

地倉穴在面部的口角外側,上直對瞳孔,在口角外側旁,用雙手中指斜推地倉穴到後齦處。

地倉穴保健方法

用拇指指腹順時針方向揉按迎香、 水溝、地倉穴,每穴100次左右,然後揉按上唇肌肉2-3分鐘。

保健功效

如果你的孩子比較愛流口水,你可以多給孩子按摩地倉穴, 用你的雙手食指按壓孩子的地合穴,進行圈狀按摩。

點按地倉六可以防止嘴角下垂,分流胃經地部經水,為陽蹺脈提供陽熱之氣,本法治療面神經痙攣效果顯著,主要是按摩法取得的,在面部的穴位塗酒後, 借酒的藥力而進行各個穴位的局部按摩,使面部的經絡達到氣血通暢、通達表裡,從而達到治療面神經痙攣的目的。


6、漏谷穴一一促進消化

小腿肚內側的足太陰脾經與脾胃經絡相連,經常按捏這一部位的地機穴和漏谷穴,可以強健脾胃。

取穴方法

漏谷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 在內踝尖與陰陵泉穴的連線上, 距內踝尖6寸, 脛骨內側緣後方。

具體方法

揉捏時, 可先找到小腿肚的腓腸肌內側,然後用拇指對準該處按揉, 也可將拇指和其他四指相對,先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按捏,按揉的程度,根據自己感覺疼痛的程度而定, 一般應按揉到出現酸痛感才有效果,每次按揉20次左右, 一日2~3次。

保健功效

漏谷穴也和胃經相連, 經常按捏足三里穴,不但能刺激經絡、加強腿部血液循環,還可起到保健脾胃的作用, 漏谷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處,如果出現胃脹、胃脘疼痛的時候,也可以按捏足漏谷穴, 按捏的時候要同時往上方使勁,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針灸刺激漏谷穴,可使胃腸蠕動有力而規律,並能提高多種消化酶的活力, 增進食慾, 幫助消化。



7、氣舍穴一一緩解噁心和打嗝

氣舍穴為人體足陽明胃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不停地打嗝時, 可以利用指壓法指壓氣舍穴, 對止嗝用非常有效,氣舍穴有清咽利肺、理氣散結的功效, 對於胃痛或是噁心想吐的感覺有很好的抑制效果。

取穴方法

氣舍穴在人迎穴直下,鎖骨上緣,在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臥的姿勢,氣舍穴位於上胸部,鎖骨根部稍中之處。

具體方法

用食指和中指朝向鎖骨內端指壓, 每次按壓3-5秒,就可以緩解噁心嘔吐的症狀,此穴還可以抑制打嗝。

保健功效

氣舍穴有清咽利肺、理氣散結的功效,對於胃痛或是噁心想吐的感覺有很好的抑制效果。


8、大橫穴一一健脾防虛胖

現代都市人的生活中,“坐”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狀態,中醫認為“久坐傷肉”,長期久坐勢必會造成脂肪堆積、肌肉水平下降,為了應對這種情況,建議大家常常按摩大橫穴。

取穴方法

大橫穴位於肚臍旁開4寸處,肚臍旁一橫掌, 兩邊各一,取穴時,肚臍向左右六指併攏處即為大橫穴。

具體方法

每次按壓雙側大橫穴1 00下即可, 大橫穴和天樞穴是治療胃腸道疾病中的必選穴,臨床按摩或針灸大橫穴和天樞穴,可有效治療便秘或腹痛。

保健功效

大橫穴是脾經上的穴位,具有溫中、健脾、理腸的功效,能有效保護肌肉,增強脾胃運化能力,減緩脂肪堆積,按摩大橫穴用於治療氣血瘀滯化熱引起的便秘、腸癌以及虛寒洞洩、著涼腹痛、體虛多汗,有除濕散結、理氣健脾、通調腸胃的作用。





9、隱白穴一一告別脾鬱吃不下去飯

“脾主思”,思慮過度的人易出現脾鬱,而脾和胃互為表裡,所以脾鬱就會累及胃,使人吃不下去飯,這時不得不提足太陰脾經上的一個穴位,即隱白穴。

取穴方法

隱白穴位於足大趾內側趾甲旁0. 1寸處,在大腳趾趾甲旁約1毫米的位置, 這個穴位不太好找, 因為它特別小,通常要用指甲掐一掐才能掐到這個穴位。

具體方法

踮起腳大足大趾點地旋轉數週,對緩解脾鬱效果顯著,也可用指甲尖點它,或者找個細一點的按摩棒來點按,效果都很好。

隱白穴最主要的功效是止血,對各種出血症狀都能有效地緩解,刺激隱白穴,通常是用艾灸的方法,艾灸隱白穴時只要把艾條的一端點燃後, 懸於一側隱白穴上1.5厘米處,每次懸灸15-20分鐘, 以隱白穴周圍皮色轉紅有熱感為止,先灸一側,然後灸另一側,每日可灸3 -4次,待出血停止後可再繼續灸1-2天, 使療效得以鞏固。

保健功效

隱白穴還有一個功效,就是通鼻竅、治療慢性鼻炎、鼻出血。中醫認為,血崩的主要原因是衝任兩脈不固,臟腑失調。因此,在治療上應著重補肝健脾益腎,調養衝任,隱白穴是足太陰脾經上的一個重要穴位,按照經絡學說的原理,艾灸隱白穴有健脾統血、補中益氣的功效。


10、公孫穴一一治療胃病、胃反酸

公孫穴是足太陰脾經上的重要穴位, 同時又與衝脈相通,所以它既能調治脾經,又能調治衝脈,公孫穴是脾經和衝脈能量的匯集點和調控中心,其作用之大,自不待言。”八脈交會八穴歌”說:“公孫衝脈胃心胸”,取之有“理氣止痛”的功效,也就是說, 胃、心、胸上的病都可以取公孫穴來治,因此,可按摩公孫,穴治胃痛、胃酸等證。

取穴方法

公孫穴在足內側緣,第一蹠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際處。取穴時,正坐垂足,從足大趾內側後一關節處往後推按能找到一個弓形骨,弓形骨後端下緣的凹陷處即是此穴。

具體方法

盤腿端坐, 用左手拇指按壓右足公孫穴,左旋按壓15次,右旋按壓15次;然後用右手拇指按壓左足公孫穴, 手法同前。

內關和公孫配伍可治療心、胸、胃、腹等疾患,如原發性低血壓、不穩定心絞痛、化療期胃腸道副反應、食管癌梗阻、 妊娠嘔吐、 呃逆等。

保健功效

在治病方面,公孫穴通治人的胸腹部,這個統領全身的穴位,最直接、最明顯的效果體現在胸腹部,胸部、腹部的一切問題, 比如腹脹、不明腹痛、心痛、胃痛、胸痛,都可以通過公孫穴來治療或緩解,公孫穴為足太明脾經的穴位,按摩該穴也能清泄胃熱、和胃止痛。





11、陰陵泉穴一一除長夏暑濕

在中醫經絡中,有一個穴位可以解決長夏暑濕, 它就是陰陵泉穴。按摩陰陵泉穴位可使患者解小便自如, 而且對肛門鬆弛的治療也很有效。

取穴方法

取穴時,來取正坐或仰臥的姿勢,陰陵泉穴位於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與陽陵泉相對。

具體方法

每次按摩100-160下,每日早晩按摩1次,兩腿都要按摩, 一般按摩2週見效。

保健功效

常點、按此穴能防治腹痛、脹滿、水腫、瀉泄、小便不利、遺精、遺尿、尿閉、月經不調帶下、陰痛、腿膝腫痛、麻痺等。陰陵泉屬足太陰脾經之合穴, 也是下肢的穴中較常用的經穴之一。主治脾腎二經症候。此穴有溫、運中焦,清利下焦之功效, 故凡由中焦虛寒與下焦濕熱所致的病證皆可選用此穴施治。


12、血海穴一一通治各種與血有關的疾病

血海穴,血,這裡指脾血海,指脾經所生之血在此聚集,它有化血為氣,運化脾血之功能, 為脾經上的重要穴位之一。血海穴是女性保健最常用的穴位之一, 能通治各種與血有關的疾病,不管是出血、 痰血還是是貧血、血不下行,都可選用此穴。

取穴方法

血海位於大腿內側,請坐在椅子上,將腿繃直,在膝蓋內側會出現一個凹陷下去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則有一塊隆起的肌肉,順著這塊肌肉摸上去,頂端即是血海穴。

具體方法

每天上午的9—11點, 這個時辰是脾經氣血最旺盛的時候,人體的陽氣也正處於上升趨勢,所以直接進行按揉血海穴就行了。每一側3分鐘,按揉時不要太用力, 只要能感覺到穴位有微微的酸脹感即可。

月經不調多數是體內氣血失衡所造成的。有的女孩月經過少,可以點按血海穴來生血,方法是:用指尖用力點按血海穴1分鐘,會有明顯的酸脹感覺, 兩側血海穴輪流點按3-5次。

還有的女孩來月經時發生生理痛, 按壓血海穴能夠緩解這種小腹疼痛,方法是:兩個大拇指重疊按壓這個穴位, 痛經的時候通常左腿也會一起痛, 因此, 多刺激左腿血海穴。

另外,血海穴還有一特殊功效,專能止癢,取艾條或香煙灸此穴2分鐘, 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保健功效

血海穴是生血和活血化瘀的要穴, 有通暢全身氣血的作用。很多人用眼過久後,會覺得眼睛酸脹、乾澀,有的還會出現手腳麻木現象,其實這是肝血虛的症狀,為什麼呢?因為肝開,由於目,在液為淚, 在體為筋, 所以肝血虛了就不能營養眼睛和筋脈, 就會出現眼睛酸酸脹、視物不清、手腳麻木的症狀, 此時可選用血海穴來補足肝血, 因為肝木剋脾土, 我們就要“扶土” ,補脾血。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