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Ads

三伏養背,冬天身體不遭罪!

內外兼修,平衡養生,讓艾走進千家萬戶。三伏是冬病夏治的最好時機,而要排出體內的寒邪,最重要的就是補陽氣,而要補陽氣,就一定要多養背!!



養背就是養陽,養陽就是養命!


俗語講“ 背薄一寸,命長十年 ”,這就是說背部的經絡如果保養的好,暢通無阻,就能延年益壽,百病消除。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脊背正中間是督脈,總督全身陽氣。

脊背兩旁是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的部位,膀胱經陽氣最多,且與腎經相表裡,腎主水,於是膀胱經總管全身的水液代謝。

膀胱經還與其他腑臟有著緊密的聯繫,例如肺腧、厥陰腧、心腧、膈腧、肝腧、膽腧、脾腧、胃腧、三焦腧、大腸腧、小腸腧、膀胱腧都在膀胱經上,分佈於督脈兩側。




這些經穴是運行氣血、聯絡臟腑的通路,刺激這些穴位可起到振奮陽氣、調和氣血,恢復臟腑功能的作用。由此可見,人體背部是很重要的部位,對內臟功能的調節起著重要作用,可調和陰陽,延年益壽。

三伏天,3個常見養背方法

1、艾灸背


凡是養生,就離不開養陽,而艾灸,無疑是養陽的第一法寶。

艾灸借助熱力和藥力給人體以溫熱性刺激,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來調節臟腑的陰陽平衡,以達到溫腎壯陽、拔毒散結、祛寒止痛的效果。



背部艾灸有4個穴位,大椎穴、風門穴、身柱穴和命門穴 4個穴。

1

大椎穴

定位:在後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定穴位時正坐低頭,該穴位於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若突起骨不太明顯,讓患者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為第一胸椎,約與肩平齊。


常被用於治療感冒、瘧疾、頸椎病、痤瘡等等,人體諸陽之匯,是人體所有陽經交彙的一大要穴。

2

風門穴

定位: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常被用於治療一些外感風邪的疾病,像傷風、咳嗽、發熱、頭痛、脖子僵硬、胸背痛等。



3

身柱穴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常被用於治療感冒、哮喘、夜尿症等病症,特別是此穴用於兒童身上效果更佳,可以說是兒童的強身保健穴,經常艾灸小孩的身柱穴,孩子能夠少感冒,對孩子健康成長有很大幫助。

4

命門穴

定位: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常被用於後背發涼、手腳發涼和腰酸腿寒這類有陽虛症狀的疾病。

背部是健康的晴雨表,是人體堅實的保護屏障。

經常艾灸背部,可以培補陽氣,調五臟氣血、安神定志、通經活絡。



2、搥背、搓背、撞背


搥背:搥背又分自我捶打和他人捶打。本法可以舒經活血,振奮陽氣,強心益腎,增強人體生命活力。

搓背:搓背也分自我搓和他人搓。自搓可在洗浴時進行。以濕毛巾搭於背後,雙手扯緊毛巾兩端,用力搓背,直至背部發熱為止。注意用力不宜過猛,以免搓傷皮膚。搓背法有防治感冒、腰背酸痛、胸悶、腹脹之功效。

撞背:雙足與肩同寬,背靠牆壁站立,約相隔20~40厘米,全身放鬆,身體後仰,用背部撞擊牆壁,用力適度,借撞擊的反作用力使身體回复直立,撞擊下背部時,上身適當前傾,使下背部略向後突出,然後進行撞擊。

撞擊時意念貫注背部,使意氣集中於腰、肩、背之間,撞擊100次左右。可提昇陽氣,調節內臟,能使全身氣血通暢。



3、捏背


捏脊可以刺激背部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及五臟背腧穴,可以達到調整陰陽,調和氣血,恢復臟腑功能的作用。

「捏脊」是兒童推拿手法中常用的治療方法,可用兩手沿著脊柱的兩旁,用捏法把皮捏起來,邊提捏,邊向前推進,由尾骶部捏到枕項部,重複5~10遍。成人也可以用捏脊來治療保健。

捏脊對於虛性體質常見的疲乏、消瘦、失眠、食慾不佳、消化不良、怕冷、易感冒、肩背腰疼痛都有很好的效果.

提示:有些人一次捏脊會很痛,有的人會疼的掉眼淚,如果堅持了下來,疼了三天之後開始有通暢的感覺。只要堅持捏脊半年,體質會好。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