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Ads

湧泉穴抗衰老功效淺釋



湧泉穴,又稱為:長壽穴。

湧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於兩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本穴為腎經經脈的第一穴。



湧泉穴的命名,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經脈篇》指出:“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湧,外湧而出也;泉,泉水也。該穴名意指人體內腎經的經水由此外湧而出體表,腎五行屬水,腎精充盈,精氣足,氣血旺盛。因此,養生貴寶精養腎。


  人體衰老,首先從兩腳開始。俗云:“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諸病從寒起,寒從足下生。”因此,中醫養生學認為:"鼻為苗竅之根,耳為神機之根,乳為宗氣之根,腳為精氣之根"。鼻子、耳朵、乳頭是人體的肺、腎、心三臟的根本,"肺開竅於鼻”,"腎開竅於耳”,“心開竅於舌”,乳頭乃心氣(宗氣)之根,腳為精氣之根,腎精腎氣充盈,腎經之氣就像是源泉的水一樣,主要來源於足下湧泉穴,逐漸流通到全身和四肢各個穴位。是故,湧泉穴是人體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一、湧泉穴臨床主治疾病

足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心臟。人的兩腳腳底經絡:足三陰經(肝、脾、腎)之始,三陽經(胃、膽、膀胱)之終。中醫認為,湧泉穴直接通達腎經,經常按摩湧泉穴可以舒肝明目、補血養氣、益精強腎。

一是人體經絡系統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湧泉穴是人體五臟六腑氣血輸注於體表的部位,腎經與臟腑、經絡有著密切的關係。

每天按搓點壓湧泉穴三次,每次五分鐘,可達腎經及全身由下而上的整體性氣血調整有序化,從而防病祛病,美容顏,抗衰老的養生目的。

二是人的兩腳底部含有豐富的末稍神經網,以及毛細血管,毛細淋巴管等,它與人體內各個系統、器官、組織有著密切的聯繫。通過對湧泉穴的按摩、點壓、推搓等手法刺激,可改善局部毛細血管,毛細淋巴管的通透性,有節律的運動性,從而促進血液、淋巴液在體內各臟腑之間的循環,調整人體的代謝過程以及排毒功能。

堅持每天晨起內養咽津健脾,晚上睡覺前靜坐通靈法一小時,然後勞宮穴對準腳底湧泉穴按摩五分鐘,可以促進體內激素分泌,腎精充足,有效調治陽痿、早洩、遺精、性冷淡、前列腺炎與婦科炎症。可以耳聰目明,精力充沛,皮膚白皙富有光澤。可以腰膝壯實,走路強健有力。

臨床研究證明,湧泉穴針灸,或艾灸,可調治多種疾病。湧泉穴主治:高血壓、眩暈、神經性頭痛、煩燥、神經衰弱、失眠、精力減退、耳鳴、耳聾、足心熱、舌乾、失音、咽喉炎、便秘、婦科病、遺精、陽痿、早洩、糖尿病、更年期綜合症、小兒驚風、支氣管炎、哮喘、癲癇、昏厥、腰腿酸軟無力、頭昏眼花、精力減退等。



二、湧泉穴藥物膏貼

湧泉穴藥物敷貼是臨床常用治療方法之一。現舉數例,僅供參考:

1、感冒發燒

白芥子9g,雞蛋清一個,將白芥子研成細末,用雞蛋清調勻,分成兩份。外敷兩腳底湧泉穴,一小時後取下。

同時,按摩頸部大椎穴五分鐘,後背部自上而下輕柔按摩七遍。結合湧泉穴按摩,藥物敷貼,退熱效果很好。

2、急性扁桃腺炎

黃連30g吳茱萸20g,兩味藥共研細未,混勻貯藏瓶中備用。貼敷時,取藥粉適量,加醋調成稠狀膏,每晚睡前敷貼兩腳心湧泉穴,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次日晨起取下。每天晚上敷貼一次,三天一療程。

3、前列腺肥大

水仙頭一個,大麻子30粒。首先,大麻子去殼,與水仙頭一起搗爛成泥糊狀。然後,每天晚上睡前敷貼兩腳腳心湧泉穴,次日晨醒取下。具有通絡脈、利風濕功效,七天一療程。

4、陽痿

巴戟天10g,補骨脂10g,仙茅10g,共研細未,加醋適量調成稀稠狀,臨睡前敷貼兩腳腳心湧泉穴,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晨醒取下。具有補腎壯陽功效,七天一療程,適用於腎陽虛型陽痿。

5、高血壓

丹參15g,槐花30g,鉤藤9g,桃仁9g,杏仁9g,胡椒6g,糯米10g,共搗成細未狀,每晚用雞蛋清調成稠狀膏,臨睡前敷貼兩腳腳心湧泉穴,晨醒取下。七天一療程,結合按摩百會、湧泉、三陰交、兩腎,中午面北靜坐半小時,下午五至七點面西靜坐半小時,降血壓功效更明顯。



三、腳底人體全息律調百病

人體五臟六腑在足底的反應點,就是內臟腑器官在兩腳底的反射區。在足底各部位反射區出現的生理變化和病理變化的陽性反應,就是臨床調治相關疾病的特效治療點。如圖所示:


春秋戰國時期醫聖扁鵲精通足底療法,他採用銀針刺激足底救活了死去三天的虢國太子;東漢神醫華佗《華佗秘笈·足心道》專著中,從足底治療疾病救人性命於分秒之中,治病在天人感應信息共振之間。例如,腦中風病人搶救時,首先看病人兩腳底湧泉穴(腳心)是否有黑色瘀血點?針刺破瘀血點,放血療法能降低大腦出血顱內壓,使病人生命挽救,從而中風康復迅速。


按摩腳底湧泉穴的同時,可在腳底各部位輕柔點壓、推搓,從而調整五臟六腑功能。發現其部位有酸脹、麻木、疼痛陽性反應,中醫稱之為:阿是穴,即治療最佳穴位。



每晚修煉靜坐通靈法後,堅持腳底按摩五分鐘。也可以採用中藥煎湯熏蒸、泡腳調治疾病。

1、泡腳

每晚臨睡前,溫水浸泡雙腳15分鐘,可消除疲勞,提高肌體免疫。

2、消炎

浸泡兩腳時,加少許鹽,可消炎,增強腎功能。

3、湯熏

冬季手足冰冷,風寒入絡者,可艾葉煎湯熏洗泡腳。艾葉具有溫經通暢血脈之功效,可祛除風寒濕氣,調治風濕性關節炎。

4、足癬

萆薢50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20g,金銀花20g,水煎放於木桶中泡腳,七天一療程。

5、產後足跟痛不能行走

防風60g,艾葉60g,乾薑20g,附子20g,紅花15g,雞血藤60g,水煎泡腳,每帖可煎二次,上午9至11點已時,五行土,屬脾經旺盛, "脾主健運";下午5至7點酉時,五行水,屬腎經旺盛,“腎主髓"。每次泡腳後按摩三陰交、太谿穴各五分鐘。一般三天顯效,七天一療程。

6、痛風

雞血藤50g,伸筋草50g,何首烏40g,威靈仙40g,桑枝30g,水煎內服300毫升(一小碗),其它加水煎湯外洗、浸泡15分鐘。每天二次,七天一療程。



7、癃閉(前列腺肥大所改尿閉)

炙黃芪50g,白茅根50g,茯苓30g,水煎內服二次,每次500毫升。其餘加水煎湯浸泡兩腳,每天二次,每次15分鐘。按摩氣海、關元、命門、兩腎、太谿、湧泉六穴,七天一療程。

8、急性黃疸型肝炎,降轉氨酶

茵陳50g,板蘭根50g,敗醬草50g,山豆根30g,水煎內服500毫升,每天二次。其餘加水煎湯,浸泡兩腳二次,每次15分鐘,七天一療程。

9、慢性肝炎

土茯苓30g,虎杖30g,板藍根50g,柴胡40g,敗醬草30g,連翹30g,蠶砂20g,水煎內服二次,每次300毫升。其餘加水煎湯,兩腳浸泡15分鐘,每天二次,十五天一療程。

10、肝硬化、脾腫大

鱉甲50g,沙參50g,丹參30g,炙黃芪30,g敗醬草50g,連翹40g,水煎內服300毫升,每天三次。其餘加水煎湯,浸泡兩腳15分鐘,每天二次,十五天一療程。

以上方法舉一反三,靈活機動。中藥處方辨證施治,不拘泥一方一式。

中藥泡腳是利用溫水促進藥物滲透人體的作用,使藥物更好刺激足部穴位與反射區,達到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調節神經系統,從而防治疾病,改善微循環,對神經衰弱、失眠、抑鬱症、慢性疲勞綜合症、更年期綜合症、痛經、月經不調、小兒遺尿症、抗衰老均有良好功效。

文章來源:崆峒老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