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Ads

養脾的七個要點要記牢



其一,食物喜溫燥

脾喜燥惡濕,喜溫惡寒,因此養脾要食些溫性的或燥性的食物或中藥。比如,我們廚房裡常用的各用香料多是溫性偏燥的,因此亦具養脾之功。如紫蔻、砂仁、肉蔻、肉桂、丁香、花椒、大料、小茴香、木香、白芷、良薑、乾薑等等。



脾主土,故需食多得土氣的食物,如地下長的地瓜、山藥等;脾喜溫惡涼,故需食溫;脾色為黃,故需食黃色食物,小米色黃,最養脾土;脾德在緩,故需食甘味以緩脾之情。



其二,香味入脾,可醒脾燥濕

香味入脾,香可醒脾,香可燥濕,亦可讓脾舒暢。炒香的食物多具養脾之功,如炒花生、炒瓜子等。再者,米或麵食烤成半焦半糊時即有香味,亦可養脾。小時候我最喜歡吃鍋邊上烤成焦黃色的玉米餅子或饅頭,大概小孩子天性知道此物健脾。推之,烤成金黃色的麵包又焦又脆,此當屬養脾之物。

其三,勿過食生冷

小孩子從小就要注意勿過食生冷,包括不少瓜果、冷飲、涼水等,因為會傷損脾陽。而對小孩子來說最好的零食是麥芽糖和鍋巴。有人擔心吃烤香的食物會不會上火,我認為不能吃剛烤出來還燙著的,可等涼至室溫時再吃即不會上火。脾虛之人又可堅持晨起喝生薑紅糖水,有助於溫脾,並能昇陽。



其四,養脾的中藥及湯方

脾為中土,為陽氣左升之樞機。

歷代有不少養脾的中藥及湯方:健脾燥濕有蒼朮,有平胃散;補脾化濕有茯苓,有四君子湯;醒脾助運有草果,有醒脾散;溫脾祛寒有乾薑,有理中湯;升脾益氣有黃芪,有補中益氣湯;養脾和中有人參,有桂枝人參湯。如此等等,皆是宣暢脾陽、調和中氣之方藥。

(附:補中益氣湯即用黃芪15克,白朮10克,黨參15克,當歸6克,陳皮6克,柴胡5克,升麻5克,炙甘草5克,用水煎服,即可益氣昇陽、調補脾胃。)

脾主運化,若脾虛運化無力,常會吃什麼拉什麼,且面黃肌瘦,此時當重視養脾。脾喜甘淡而惡腥辣重濁,因此,甘淡可以養脾;脾氣太虛,千萬不可吃香喝辣。

養脾可用此方:茯苓、薏苡仁、芡實、山藥各30克,陳皮10克

水煎服,日一劑。或上藥烘乾,共研細末,每次15克,日兩次,衝入溫熱的米粥中服下。

其五,艾灸有溫陽之功,最合於養脾之需。

凡脾虛之人皆可艾灸脾經原穴太白。脾經主時為上午9點至11點,因此若能在這個時間內艾灸效果更好。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濁,二者為氣機升降之樞機,故養脾之升要同時養胃之降,可配合針灸胃經合穴足三里。脾應於季夏,小暑大暑時節最需艾灸,以健脾化濕。



其六,脾氣通於口,脾和順則口唇能納五穀

脾有病則唇色改變,或發黃,或發暗,會影響消化吸收功能。又按面部診斷,脾應於鼻頭。鼻頭色黃,必屬脾虛。按手掌診斷,手掌中間及大魚際對應脾,若發暗亦是脾虛之相。

平時認真調理,自己注意觀察這些部位的變化,可以直觀地感受到脾陽充足的改變。

其七,笑是給脾胃最好的禮物

笑是給脾胃最好的禮物。人憤怒、怨恨或焦慮時,胃和臉一樣充血而發紅;人悲傷、沮喪或憂鬱時,胃就變得蒼白,胃液分泌不足,活動也減少。中醫也認為,不良情緒會影響肝的調節功能,進而會影響脾胃。可見,學會笑是給脾胃最好的禮物。

文章來源:亦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