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Ads

專門去脂肪的幾個穴位,艾灸後效果驚人!



正常成人身高與體重的關係為:

女性體重(千克)=身高(厘米)-105

男性體重(千克)=身高(厘米)-100。如果脂肪增多,體重增加,超過標準體重20%時,就被稱為肥胖症。



— —

肥胖的發生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年齡、飲食、運動、體質。但這四因之中,飲食在其他三種因素中又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故本書將肥胖分為飲食不節型和痰濕阻滯型。

飲食不節型肥胖

飲食不節型肥胖的發生,一是由於40歲以後,人體的各位機能衰退,脾的運化功能減退,又過食肥甘,化痰濕壅結體內,形成肥胖;二是由於過食肥甘,水穀精微在人體內堆積成膏脂,形成肥胖,屬熱證、實證。

症狀為:平素嗜食肥甘厚味,體形呈全身性肥胖,按之結實,食慾亢進,面色紅潤,或有畏熱多汗,小便黃,大便秘結,或身體無其他不適症狀。舌紅,苔黃厚或膩。若會號脈,則能感覺到沉滑有力的脈象。




艾灸選穴:


豐隆穴:小腿前外側,外踝尖向上數8寸,距脛骨前緣2寸處。豐隆穴可化痰消脂,是減肥的良方之一。

曲池穴:屈肘,肘的橫紋外側端(拇指一側),肱骨外上髁內緣凹陷處。曲池穴位於手肘處,可促進從頭流向肩部的血液循環,同時與大腸有直接關聯,減肥效果良好。


公孫穴:在足內側緣,第一蹠骨(即足大趾後方與其相連的最長一段骨頭)基底前下方。在腳內側的公孫穴有健脾的功效,是減肥良穴之一。


陰陵泉穴:在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從踝關節後方,沿骨的邊緣向上推行至盡頭處即是穴位)。陰陵泉穴既能治脾虛,又可減肥,是調理脾虛肥胖常用穴位。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灸至局部皮膚紅暈溫熱為度,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2個療程之間休息10天。

灸上述穴位,能燥濕健脾,降除鬱熱,對飲食不節、脾胃積熱型肥胖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可根據體重變化調整療程數,需長期堅持施灸。



痰濕阻滯型肥胖

痰濕內阻型肥胖是由於缺乏運動,脾胃呆滯,以致運化失衡;或由於飲食不節,損傷脾胃,導致精微不布,水濕不化,痰濕內生,形成肥胖,屬於虛證。

其症狀為:體胖以面頰部為甚,脾胃氣虛,氣血化源不足,肌肉筋脈失養,故肌肉鬆弛,神疲乏力;脾司味覺,脾虛,則食慾不振;痰濕阻滯中焦,或有噁心嘔吐;痰濕阻滯上焦,或有胸脅、腹部脹悶不適;或有陽氣虛衰,腎陽不能化水濕為氣,水濕氾濫,或見全身水腫;水濕停聚,則小便量少;或身體無異常表現。舌淡,苔白膩。若會號脈,則能感覺到細滑的脈象。

艾灸選穴:


脾俞穴: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兩側旁開1.5寸處。灸脾俞穴能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從而運化掉體內壅滯的痰濕。


腎俞穴:在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兩側旁開1.5寸處。灸腎俞穴能補腎補氣,腎氣有根則元氣得固。




關元穴:在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處。灸關元穴能補元氣,元氣充足,則脾胃運化能量充足。


足三里穴: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膝蓋骨下緣)3寸,距脛骨前緣約一橫指處。灸足三里穴能促進氣血運行、健脾補胃、強壯益身。


灸法:艾炷隔姜灸,用黃豆大艾炷,每穴5~7壯,待皮膚有灼熱感時移除,灸至局部皮膚紅暈溫熱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之間休息5~7天,可根據體重變化調整療程數,需長期堅持

文章來源:艾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