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Ads

穴位治鼻炎,自己動動手,解決惱人的鼻炎!

秋去冬來,隨著季節的轉換,過敏性鼻炎又成了高發病症。頻頻出現陣發性噴嚏、清水樣鼻涕(或清或黃)、鼻塞(或單或雙側鼻孔)和鼻癢等。嚴重者嗅覺減退,頭昏頭痛、頭暈腦脹等,嚴重影響睡眠、工作和學習。




中醫對過敏性鼻炎的治療具有良好的療效。中醫將鼻炎稱之為鼻鼽、鼽嚏、鼽水等。鼻鼽最早見於《素問·脈解篇》:“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並於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鼻部也通過經脈手陽明經、足陽明經、手太陽經、督脈、足太陽、任脈、陽蹺脈等與全身的髒腑經絡等聯繫緊密。

故過敏性鼻炎發作時可按摩或針刺經絡穴位來治療。具體如下:

1.上星

位置:在前髮際上1寸。上星穴用力按摩 5分鐘,或向百會方向平刺1寸。鼻塞嚴重者,需要艾灸。《靈樞·九針論》:“星者人之七竅”,上星穴居面部七竅之上方,故名上星。又近額部,故又稱明堂、神堂、鬼堂。可降濁升清,主治鼻塞,鼻出血等病症。




2.印堂

印堂在兩眉中間。我們通常所說的“印堂發亮或發暗”就是這個位置。印堂作為穴位,最早出自《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現代教科書將印堂穴歸為督脈的穴位。可明目通鼻,治痛,眩暈,鼻炎,鼻淵,鼻衄,目赤腫痛,小兒驚風,失眠等病症。《類經圖翼》治療鼻淵(鼻竇炎之類)常常用印堂,並配上星穴、曲差穴、風門穴、合谷穴等。《針灸大成》治療流鼻血不止常用印堂配伍合谷、上星、百勞、風府、迎香、人中、京骨等穴。

頭暈頭脹者可在印堂用力按揉5分鐘,用手揪痧,或用三棱針點刺放血數滴。鼻塞嚴重者需要艾灸。


3.百會

百會穴,在兩耳尖連線中點,前正中線上,頭頂凹陷處。百會穴首見於《針灸甲乙經》,歸屬督脈,別名“ 三陽五會 ”。《採艾編》雲:“ 三陽五會,五之為言百也”,意為百脈於此交會。百脈之會,百病所主,故百會穴的治症頗多,是臨床常用穴之一。主治頭部病症。

可在百會用艾條迴旋灸10分鐘,或用力按揉5分鐘,頭脹頭痛者用三棱針點刺放血數滴。




4.頭維

頭維穴在額角,入髮際上0.5寸。頭維穴為足陽明胃經在頭角部的腧穴,並是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陽維脈三條經脈的交會穴。維,指維繫、維護之義。足陽明脈氣行與人身胸腔頭面,維絡於前,故有二陽為維之稱。此穴為陽明脈氣所發,在頭部額角人髮際處,維繫於頭,故名頭維。因頭維穴通3條經脈(胃經、膽經、陽維脈),故可疏利面部陽明經和側頭部少陽經氣血,故可治療頭痛,目眩,口痛,流淚,鼻塞不通等病症。

可在頭維穴用力按揉5分鐘,頭痛頭脹、眼睛發紅者用三棱針點刺放血數滴,或向後方向平刺1寸。


5.迎香

迎香穴在鼻翼旁0.5寸,鼻唇溝內。《靈樞·終始》曰:“病生於頭者頭重,生於手者臂重,生於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從生者也。”現代腧穴主治規律也說:“腧穴所在,主治所在。”故選擇迎香穴。以之疏散風熱、通利鼻竅。可以治療鼻部所有疾病,包括鼻塞、流涕等過敏性鼻炎病症。如《通玄指要賦》曰:“目昏不見,二間宜取;鼻窒無聞,迎香可引。”《玉龍賦》雲:“ 迎香攻鼻窒為最,肩井除臂痛如拿。”

可在迎香穴用艾條迴旋灸10分鐘,或用力按揉5分鐘,向上斜刺或平刺0.3~0.5寸。


6.加減:

1)鼻涕多可艾灸大椎。

2)鼻腔乾熱或流鼻血者上星、百會、頭維可點刺放血。

3)痰多加豐隆、三陰交。

4)平時體質偏弱者,加捏脊,揉足三里、脾俞、腎俞。

療程:每日1次,連續7次為1個療程。一般治療需要1~3個療程。若用於治療慢性鼻炎、鼻息肉等則1~3個月以上。本文為范聖華醫生治療經驗。

我的微信3051985923

文章來源:每日壹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