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Ads

深秋到初冬,經常按摩重要穴位,可提高免疫力


秋天已慢慢過去,初冬就要到來。天氣漸漸變冷。肌肉收縮,關節受寒。血液循環就減慢,宣發排泄功能減弱。
從頭到腳按摩關鍵穴位,可提高身體的免疫力,減少疾病

中醫認為人體是由經絡組成,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支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穴位就分佈在經絡上,只要按摩穴位血氣通暢了,身體自然健康,因為穴位是體表經絡氣血輸注身體外部的特殊位置,通過刺激穴位,能起到調整體內氣血運行的目的。按摩以出現酸、脹或者脹疼為度,功能清濕熱、疏經活絡。


1 、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央,左右兩耳至頭頂正中的線,與眉間中心往上直線的交會點。

可握拳輕叩頭頂百會穴以醒腦提神,或反覆重力揉按風池、湧泉穴以強身健體。穴位一緊一鬆且有節奏地按壓,一般2秒一次,每次5~10分鐘。每日早晚各1次。按後感覺要有酸、麻、脹才好。


2 、風池穴:位於頸後髮際兩旁的凹陷處,與耳垂持平。



3 、耳部按摩

(1)提拉耳尖:先用雙手拇指和食指分別揉捏雙耳上部,然後再往上提揪。

耳尖處有盆腔、內外生殖器、足部、踝、膝、胯關節等部位的反射區等。

(2)上下按摩耳輪:先按摩耳輪並向外拉,以拇、食二指沿耳輪上下來回按壓、揉捏,使之發熱、發燙,然後再向外拉耳朵。

耳輪處主要有頸椎、腰椎、胸椎、腰骶椎、肩、肘等部位的反射區。

(3)下拉耳垂:先將耳垂揉捏、搓熱,然後再向下拉。

耳垂處的穴位反射區有頭、額、眼、舌、牙、面頰等。


4 、內關穴:手腕彎曲處往手肘方向2指幅處,即用自己另一手的三個手指(食、中、無名指)橫放在腕橫紋上,在手腕兩筋間取穴,壓迫會有疼痛感。



5 、曲池穴:大腸經的濕濁之氣聚集於此,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6 、承山穴:隨膀胱經經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運化水濕,固化脾土,寒濕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風熱則瀉之。


7 、中脘穴:任脈的地部經水由此向下而行,聚集及傳導地部水液,寒則補之留針或多灸,熱則瀉針出氣。


8 、關元穴:是人體的穴位。其位於臍下三寸處,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凡元氣虧損均可使用。關元穴臨床上多用於泌尿、生殖系統疾患。



9 、三陰交:足三陰經氣血在此交會,將足三陰經氣血重組後再行分流,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0、足三里穴,是“ 足陽明胃經 ”的主要穴位之一,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深層有脛前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主治胃腸病證,下肢痿痺,神誌病,外科疾患,虛勞諸證。操作方法為直刺1~2寸。


11 、太衝穴:以手指從腳拇趾及次趾之間,往上推凹縫的盡處,靠大拇指側感覺有動脈應手之處,按之有痠疼感。


12 、湧泉穴:體內腎經的經水由此外湧而出,散熱生氣,寒則先瀉後補或單瀉之,熱則補之。

文章來源:修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