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Ads

手腳多汗多因脾胃失調?艾灸止汗、調脾有奇效!您也試試吧~

灸友留言說她的手心、腳心容易莫名其妙的出汗,一出就是一大灘,擦也擦不干,問該怎麼艾灸。

要知道,事出異常必有妖,不正常的大量出汗,往往就是在警示身體出故障了,我們可不能掉以輕心,就比如手腳出汗,多半是運化失調、脾胃濕熱了,而且還可能血虛。

1 艾灸,止汗、調脾有奇效

警惕異常出汗,那可能是大病的前奏!不正常的出汗往往是某些疾病的前兆,這與很多疾病發病前的徵兆類似,手腳多汗就是因脾胃功能失調引起的。所以,千萬別忽視這些不正常的出汗!

艾灸對於調理脾胃、抑製手腳出汗就很有效!

很多灸友在第一次艾灸下面四個穴位後,就感覺到在灸的過程中,手腳上的汗水慢慢的就乾了,並且往後幾天出的汗逐漸減少了。堅持下去,就讓經常出汗的手腳變得乾乾爽爽,脾胃也會更加舒暢。




取穴:太谿、三陰交、內關、合谷






可以採取溫和灸的方法,用艾條在穴位上方施灸,以感覺到皮膚溫熱為度。每天一到兩次,在剛開始的時候每穴灸15到20分鐘,待身體適應後,再逐漸增加到每穴20-30分鐘,等到這種症狀消失即可停灸。

艾灸時間的選擇上,可以選擇出汗多的時候及時施灸,這樣既可以增強療效,又可以親自見證艾灸立杆見影的治療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灸的過程中要注意灸時灸量,避免灸花的出現,給自己帶來不便。

這四個穴位只要找准穴位,每天盡量固定在某個時間段中艾灸。如果不能夠的話,只要堅持艾灸即可,不必過於執著於順序。



脾主運化

中醫認為,脾的運化包括兩方面:

一、運化精微,從飲食中吸收營養物質,使其輸佈於五臟六腑各器官組織。《素問·經脈別論》:“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

二、運化水濕,配合肺、腎、三焦、膀胱等臟腑,維持水液代謝的平衡。因脾屬土,喜燥勿濕,當外濕侵犯,會導致脾氣虛弱,反過來不能運化水濕,則可發生大便溏洩,身重膚腫,內分泌失調等症。

2 秋雨來臨,防濕氣


什麼是濕氣?
濕氣,按中醫術語稱之為“濕邪”,是“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之一,在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就會成為致病因素,並侵犯人體導致疾病。

濕邪致病,一般有兩個方向。

一、外感濕邪,比如淋雨、游泳池長時間浸泡;

二、脾腎陽虛,脾為水穀運化之器官,喜歡乾燥,討厭濕氣。腎主水,為人體水分代謝器官。當脾腎陽虛時,人體的水分不能正常的代謝轉化,就會形成濕氣,反過來侵害身體,造成諸多疾病。

濕氣過重,也常常是輸卵管堵塞、不孕的根源!

所以,當秋雨到來時,我們就要做好脾胃的護理了,以抵抗濕氣的困擾。

平時可以這樣保養脾胃:
每天餐後用暖神按摩腹部,先順時針按摩30圈,再逆時針按摩30圈。並且要少吃、最好不吃冷食,比如涼水、剛從冰箱裡拿出來的酸奶等。



3 細數那些不正常的出汗現象

1、額頭出汗=肝陽上亢
如果額頭常常出很多汗,中醫認為可能是肝陽上亢引起的。建議你去醫院檢查一下甲狀腺激素分泌是否正常,因為這很可能是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剩造成的。

平時盡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氣,女人尤其要每天睡飽,否則容易陰虛、肝陽上亢。每天沖泡枸杞茶,有平肝功效。

2、鼻子出汗=肺氣不足
如果平時鼻子愛出汗,說明你肺氣不足,需要調理補氣。從西醫理論看,你的免疫力也多半很低,需要提升免疫力。

建議你每天用雙手或工具敲打雙腿。其中,重點是多次敲打,並按壓雙腿的左右兩側,因為這是你身體上肺經分佈的部位,通過這樣適當的刺激達到調理肺經的目的。




3、頸部出汗=內分泌失調
頸部汗腺分佈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頸部會出汗。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與你全身內分泌失調有關。

最好去醫院接受全面激素檢查。

4、胸口出汗=脾胃失和
如果胸口常出汗,中醫說是你的體內脾胃失和。西醫覺得這種情況下,你體內的血液循環多半很慢,氧氣運輸不順暢。

平時不要過度焦慮,也不要看恐怖片,以免驚嚇過度更傷心脾。少吃油膩、生冷食物,平時用黃芪、大棗泡水喝,可以緩解症狀。


5、腋下出汗=汗腺過大或飲食過重
腋下分佈了很多大汗腺,所以汗液較多。但如果汗液分泌太過旺盛,多半是你的汗腺直徑過大。如果汗液氣味很大,是因為你的飲食過重,吃了太多蔥、蒜、洋蔥等食品。

飲食要清淡,少鹽少香料,多吃水果、蔬菜。

6、背部出汗=陰陽虛弱、極度疲勞
背部汗腺分佈很少,所以背部愛出汗說明你的身體陰陽虛弱,已經極度疲勞。

保證充足睡眠,飲食要豐富、有營養,以滋陰補陽為主,同時可以選擇早晚做15分鐘瑜伽冥想。

排病邪,調陰陽,療傷痛

科學養生,長壽康寧

保健養生號中的一股清流

文章來源:灸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