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Ads

它是“家庭的小藥箱” 常吃可解毒抗癌降血脂!

又到蝦蟹肥美時,但蝦蟹性寒,我們在蒸煮螃蟹的時候,不妨放上一把蘇葉,以解腥、祛寒。紫蘇被人們稱為能治病的菜,性辛溫,能解魚蟹毒,用於進食魚蟹而引起的腹痛、吐瀉,常單用或配生薑合用。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藥學部主管中藥師黎映瓊指出,紫蘇不僅能解蝦蟹毒,還能用於緩解風寒感冒、和胃止嘔。不妨在陽台上種上一盆紫蘇,賞心悅目,又是家庭的小藥箱。


供圖/東方IC

紫甦的幾大功效

緩解過敏症狀

紫蘇葉中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有利於增強人體免疫力,可以緩解花粉過敏、海鮮過敏、過敏性皮炎等過敏症狀,增強皮膚的抵抗力。

紫蘇對水產有很強解毒功效,烹飪魚蝦時放一點,不僅能去腥提鮮,還有助健康。吃魚蝦蟹後如果腹瀉,以單味紫蘇煎服,或配生薑同用,可緩解。若食用不新鮮海鮮產生過敏症狀,生吃幾片紫蘇葉,可快速減輕瘙癢症狀。泡澡時在熱水中加一點紫蘇葉,還能消除蚊蟲咬傷的紅腫。




祛風散寒、治感冒。

紫蘇在中醫上大多用於感冒的治療。紫蘇能解表散寒,當患上風寒感冒(發熱、頭痛卻怕冷,也不出汗)而症狀較輕時,喝上一杯暖呼呼的紫蘇茶能夠加速感冒的痊癒速度,減少感冒的不適症狀。人們常將紫蘇葉用於治療感冒風寒、惡寒發熱、咳嗽、氣喘等病症,常配以伍杏仁、前胡等服用,如杏蘇散,療效極佳。若是兼有氣滯胸悶者,則可配以伍香附、陳皮等服用,如蘇散。


供圖/東方IC




和胃止嘔、安胎。

紫蘇具有行氣寬中的作用,用於脾胃氣滯,胸悶、嘔吐之症。體質偏寒者,可與藿香合用;體質偏熱者,可與黃連合用;而氣滯痰結者,常與半夏、厚朴合用。同時,紫蘇還可以用於妊娠嘔吐、胎動不安、胸腹滿悶者,常與陳皮、砂仁同用,以加強其止嘔、安胎的效果。

鎮靜、緩解壓力。

吃過紫甦的人都知道,紫蘇具有一股特殊的香味,這種特殊的香味其實來源於紫蘇醛,具有鎮靜的作用。當感到有壓力、身心疲憊時,不妨泡上一杯紫蘇茶,它的香味不僅能預防感冒,還能讓你心情愉悅、身心放鬆、緩解壓力。特別提醒:因其性味辛溫,溫病及氣弱表虛者忌食紫蘇。


供圖/東方IC

清熱解暑。

紫蘇葉有清熱解毒功效,可以將紫蘇葉洗淨瀝乾水,放入杯內用開水沖泡,放入白糖即為清涼紫蘇飲,還可以加入鮮荷葉等一起沖泡飲用,有解暑效果。

降血脂。

紫蘇入藥始載於明代醫聖李時珍《本草綱目》,在我國種植應用約有近2000年的歷史,其葉(蘇葉)、梗(蘇梗)、果(蘇子)均可入藥,嫩葉可生食、作湯,莖葉可淹漬,蘇子可榨油。

蘇子經常用來壓榨成植物油食用,由蘇子壓榨成的蘇子油是含有α-亞麻酸最多的植物油,α-亞麻酸及其衍生物(EPA和DHA)通過環氧化酶、脂氧化酶的競爭,阻止一類前列腺素和白三烯,讓血栓素幾乎沒有生理活性,並佔據血栓素的受體,使血栓素不能發揮其生理作用。能夠有效降低體內過量的膽固醇,從而起到淨化血液、降低血管的作用。

能抗癌。

從紫蘇葉中提取出來的物質能夠降低化學試劑對細胞的侵害,見效腫瘤,抑制癌症的發生和擴散。


供圖/東方IC



推薦幾款紫蘇食療方

紫甦的食用方法有很多,可以經常用紫蘇葉泡茶喝,或者燒菜燉湯的時候加幾片紫蘇葉,既可以調味又可以增加營養。現在正值冬季,稍有不慎,易招風寒出現感冒等不適。

薑糖紫蘇葉湯

廣東省中醫院臨床營養科推薦薑糖紫蘇葉湯,具有發汗解表,祛寒健胃功效。適合風寒感冒症見發熱、惡寒、鼻塞流清涕等人群。此款藥膳可作為風寒感冒初起階段的治療藥膳,也可作為外感病流行期間的預防藥膳,主要用於風寒感冒見發熱、惡寒、頭身痛、鼻塞流清涕、無汗,出現噁心、嘔吐、腹脹等胃腸道症狀的胃腸型感冒也可適用。

由於此款藥膳皆是辛溫之品,風熱感冒則不宜使用(症見咽喉紅腫疼痛、咳痰黏或黃、鼻塞黃涕等),患有癰、癤、疔、瘡等皮膚病的患者也需慎食。

材料:紫蘇葉10g、生薑20g、蔥白5條、紅糖 80g(3-4人量)。

烹調方法:將生薑、紫蘇葉、蔥白洗淨後放入鍋中煮沸,隨後放入紅糖攪勻即可飲用。



紫蘇紅棗湯

在感冒受涼的時候可以食用,平時也可以經常喝點來增強體質。

原料: 15克紫蘇葉 (洗淨),10克去核紅棗,3-4片生薑。

烹調方法:放在鍋中,加入兩碗清水,大火煮開後小火熬,使清水濃縮一半即可。


供圖/東方IC

另外,蘇子油如何食用更簡單有效?

巴德維療法:用5ml蘇子油和100ml酸奶攪拌均勻食用。蘇子油和酸奶攪拌後可形成一種水溶性脂蛋白,更易被人體吸收,而且蘇子油可清血毒、酸奶可以排腸毒,兩者搭配可全面清除身體垃圾,不僅對心腦血管和腸道有益,對緩解便秘、痔瘡等也有幫助。

此外,蘇子油也可以滴在粥、湯、麵包等食物中一起食用。注意:α-亞麻酸易氧化,蘇子油在使用中應盡量避免高溫加熱。

本文綜合:羊城晚報、家庭醫生在線、老人報、99健康網、健康生活小達人、武漢晚報、廣州日報等網綜合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值班編輯:曹凡殊

責任編輯:晏霏霏

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鳳凰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