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就是固陽,治病就是治寒,艾灸佔全了!
陽氣是什麼?
《中藏經》:“陽者生之本,陰者死之基”……“順陽者生,順陰者死”。“凡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非陽能死物也,陽來則生,陽去則死矣”。
陽氣主宰著人的生死。陽氣決定人的健康程度。陽氣是人體的動力!陽氣相當於汽車的發動機!
養身就是固陽治病就是治寒!
冬天天氣寒冷寒與腎相應最易傷害陽氣也就容易對身體造成傷害。
一是容易發生腰膝冷痛、易感風寒、夜尿頻多、等疾病;
二是腎陽氣虛又傷及腎陰,腎陰是一身陰液的根本,陰液對人體起滋養濡潤作用,腎虛便會水虧,人體得不到陰液的滋潤,便會出現咽乾口燥、煩熱、大便乾結、小便短赤等;
此外,由於腎“ 主骨生髓通於腦”,腎陰不足,骨髓便得不到濡養,就會出現失眠健忘、頭昏耳鳴的問題。
每到冬天,由於陽氣的封藏,人體新陳代謝水平相應較低,能量和熱量供應不足,很多人會出現手足冰涼、畏冷喜暖,這在中醫稱之為“陽氣不足”,這個時候寒氣最容易進入體內,因此固陽治寒成為了重點。
五大表現告訴你,該補陽氣了!
1.陽氣不足
怕冷、手腳冰涼、消化不良、精神不振、無精打采、舌淡而胖、或有齒痕、脈象沉細。
2.心陽不足
胸部、心臟部位發涼,稍微勞累點就心慌、氣短、情緒低落、不愛笑。
3.肝陽不足
萎靡不振,沒有生機,做事不積極,沒有動力,處事猶豫不決。
4.脾陽不足
食少腹脹,肚子發冷,經常拉肚子,消化不良,自我感覺壓力大,愛胡思亂想,容易得憂鬱症。
5.肺陽不足
容易感冒,氣喘,咳嗽,特別是頑固性咳嗽,哮喘久治不愈,愛哭,消極,做事沒有魄力!
6.腎陽不足
沒有精神、面色發暗、性冷淡、手腳冰涼、腰以下發涼、小便多、夜尿尤其多、記憶力減退,做事喜歡半途而廢。
冬季補陽治寒術,艾灸有奇效!
艾灸對培固人體陽氣的力量很強大。《神農本草經》記載:艾草有溫陽、暖宮、除濕、通筋活血的功效。
中醫名醫李時珍曾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和。
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沈痾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氣弱,臍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臍腹,妙不可言。
艾灸療法簡單易行,非常適合寒性體質壯陽強身,安全舒適而無任何痛苦,是我國傳統醫學的文化瑰寶,是中醫最古老的醫療保健奇術之一。
最適合艾灸的兩大人群
1.脾腎虧虛,陽氣不足者
很多人,尤其是女性在冬季會表現出面色淡白,精神萎靡,懶言懶語,嗜睡喜臥,畏寒肢冷,倦怠乏力,腰酸腿軟,小便清長。這些均是脾腎虧虛,陽氣不足的表現。
人之陰陽與生俱來,需要通過後天的水穀精華不斷補充,才能維持長久。有這方面表現的朋友,尤其是現代白領,要好好抓住冬季,做下艾灸,補充陽氣,為來年的好身體打下基礎!
2.陰陽失調,久寒侵體者
艾灸療法的產生,在我國已有數千年曆史。所謂艾灸,就是通過煙熏火灼把艾草的藥力通過穴位經絡帶到人體的病痛之處,藉其溫熱刺激及藥物作用,溫通氣血,扶正祛邪。艾灸具有調和陰陽、溫經驅寒、溫陽補氣等治病養生功效。
諸如肩周炎、頸椎病、腰椎病等骨關節痛症;以及婦科痛經、宮寒;還有哮喘、慢性胃腸炎等因陰陽失調,久寒侵體引起的症狀,在冬季艾灸,可以得到最佳的驅寒補陽之功!
固陽保暖七穴位,艾灸暖陽一冬天!
取穴一:大椎
大椎穴為“三陽”、“督脈”之會,全身陽氣都在這裡交匯。按摩大椎就相當於打開了全身“暖氣”的總開關。
取法:低頭時,頸後最明顯的骨性突起下方的凹陷處。在家中淋浴時,可將淋浴頭對著頸後連續用熱水沖洗,能讓你在寒冷季節感覺渾身溫暖。
一般淋浴時間不宜過長(不超過20分鐘),體弱或伴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還應酌情減少時間,水溫在40℃左右為宜。
取穴二:肩井
常做肩部按摩的朋友都有這樣的體會,就是按摩時感覺肩部不但輕鬆,還有點暖和。這是因為氣血順暢,陽氣運動起來了。而藏在我們肩部的“暖氣”開關就是肩井穴。
按摩肩井不但能讓肩部更暖和,還可緩解肩膀酸痛、頭重腳輕、落枕等症。
取法:被按摩者取坐姿,按摩者站在其身後,雙手虎口張開,四指併攏,自然搭在被按摩者肩井部位,四指與拇指相對用力做有節律的拿捏動作。
力度不可過重,時間不宜過久。尤其有高血壓或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不可過度。
取穴三:神闕
寒冷季節容易著涼腹瀉,而腹部的“暖氣”開關就是我們的肚臍———神闕穴。
神闕穴是長壽要穴,每晚睡前將雙手搓熱放於肚臍,順時針和逆時針交替按揉至發熱,可使腹部溫暖、面色紅潤,緩解腹痛腸鳴、水腫膨脹、洩痢脫肛等症狀。
取穴四:陽池
陽池穴,這個穴位顧名思義就是陽氣聚集的地方,它位於手腕背橫紋的中點處。刺激陽池穴,時間要長,用力要緩,兩手交替按揉,可緩解手部冰涼的症狀。
取穴五:勞宮
有朋友可能覺得只按陽池力度不夠,沒關係,我們手上還有另一個穴位就在我們的掌心裡,叫做勞宮穴,當屈指握拳時,中指指尖所點處就是該穴。
勞宮穴五行屬火,可採用按壓、揉擦等方法做逆時針按摩,每穴按10分鐘左右,每天2~3次,能夠起到暖手助熱、寧神養心、促進睡眠的作用。
取穴六:足三里
上肢暖和了,下肢冰冷怎麼辦呢?《靈樞》記載:“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調於足三里。”秋冬季節常按揉足三里,可補中益氣,讓下肢溫暖。
取法:當腿彎曲時,可以看到在膝關節外側有一塊高出皮膚的小骨頭,這就是外膝眼,從外膝眼直下四橫指處便是足三里了。
按摩時,一般用拇指指面著力於足三里,垂直用力,向下按壓,緩緩揉動。其餘四指握拳或張開,起支撐作用,以協同用力,讓刺激充分達到肌肉組織深層,產生酸、麻、脹、痛等感覺,持續數秒後,漸漸放鬆,反复操作數次即可。
取穴七:湧泉
不少人最怕冷的地方就是腳,穿棉鞋都暖不起來,我們的腳上也有一個“暖氣”開關,就是湧泉穴。
湧泉穴位於足心,在足底前1/3凹陷處,是養生防病的要穴,尤其適合腎虛、怕冷、體乏、精神不振的老年人。
俗話說“若要老人安,湧泉常溫暖”,建議每天用雙腳掌對搓,或用右手搓左腳,左手搓右腳,堅持按摩可使精力旺盛,體質增強,提高禦寒能力。
文章來源:養生之家
《中藏經》:“陽者生之本,陰者死之基”……“順陽者生,順陰者死”。“凡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非陽能死物也,陽來則生,陽去則死矣”。
陽氣主宰著人的生死。陽氣決定人的健康程度。陽氣是人體的動力!陽氣相當於汽車的發動機!
養身就是固陽治病就是治寒!
冬天天氣寒冷寒與腎相應最易傷害陽氣也就容易對身體造成傷害。
一是容易發生腰膝冷痛、易感風寒、夜尿頻多、等疾病;
二是腎陽氣虛又傷及腎陰,腎陰是一身陰液的根本,陰液對人體起滋養濡潤作用,腎虛便會水虧,人體得不到陰液的滋潤,便會出現咽乾口燥、煩熱、大便乾結、小便短赤等;
此外,由於腎“ 主骨生髓通於腦”,腎陰不足,骨髓便得不到濡養,就會出現失眠健忘、頭昏耳鳴的問題。
每到冬天,由於陽氣的封藏,人體新陳代謝水平相應較低,能量和熱量供應不足,很多人會出現手足冰涼、畏冷喜暖,這在中醫稱之為“陽氣不足”,這個時候寒氣最容易進入體內,因此固陽治寒成為了重點。
五大表現告訴你,該補陽氣了!
1.陽氣不足
怕冷、手腳冰涼、消化不良、精神不振、無精打采、舌淡而胖、或有齒痕、脈象沉細。
2.心陽不足
胸部、心臟部位發涼,稍微勞累點就心慌、氣短、情緒低落、不愛笑。
3.肝陽不足
萎靡不振,沒有生機,做事不積極,沒有動力,處事猶豫不決。
4.脾陽不足
食少腹脹,肚子發冷,經常拉肚子,消化不良,自我感覺壓力大,愛胡思亂想,容易得憂鬱症。
5.肺陽不足
容易感冒,氣喘,咳嗽,特別是頑固性咳嗽,哮喘久治不愈,愛哭,消極,做事沒有魄力!
6.腎陽不足
沒有精神、面色發暗、性冷淡、手腳冰涼、腰以下發涼、小便多、夜尿尤其多、記憶力減退,做事喜歡半途而廢。
冬季補陽治寒術,艾灸有奇效!
艾灸對培固人體陽氣的力量很強大。《神農本草經》記載:艾草有溫陽、暖宮、除濕、通筋活血的功效。
中醫名醫李時珍曾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和。
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沈痾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氣弱,臍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臍腹,妙不可言。
艾灸療法簡單易行,非常適合寒性體質壯陽強身,安全舒適而無任何痛苦,是我國傳統醫學的文化瑰寶,是中醫最古老的醫療保健奇術之一。
最適合艾灸的兩大人群
1.脾腎虧虛,陽氣不足者
很多人,尤其是女性在冬季會表現出面色淡白,精神萎靡,懶言懶語,嗜睡喜臥,畏寒肢冷,倦怠乏力,腰酸腿軟,小便清長。這些均是脾腎虧虛,陽氣不足的表現。
人之陰陽與生俱來,需要通過後天的水穀精華不斷補充,才能維持長久。有這方面表現的朋友,尤其是現代白領,要好好抓住冬季,做下艾灸,補充陽氣,為來年的好身體打下基礎!
2.陰陽失調,久寒侵體者
艾灸療法的產生,在我國已有數千年曆史。所謂艾灸,就是通過煙熏火灼把艾草的藥力通過穴位經絡帶到人體的病痛之處,藉其溫熱刺激及藥物作用,溫通氣血,扶正祛邪。艾灸具有調和陰陽、溫經驅寒、溫陽補氣等治病養生功效。
諸如肩周炎、頸椎病、腰椎病等骨關節痛症;以及婦科痛經、宮寒;還有哮喘、慢性胃腸炎等因陰陽失調,久寒侵體引起的症狀,在冬季艾灸,可以得到最佳的驅寒補陽之功!
固陽保暖七穴位,艾灸暖陽一冬天!
取穴一:大椎
大椎穴為“三陽”、“督脈”之會,全身陽氣都在這裡交匯。按摩大椎就相當於打開了全身“暖氣”的總開關。
取法:低頭時,頸後最明顯的骨性突起下方的凹陷處。在家中淋浴時,可將淋浴頭對著頸後連續用熱水沖洗,能讓你在寒冷季節感覺渾身溫暖。
一般淋浴時間不宜過長(不超過20分鐘),體弱或伴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還應酌情減少時間,水溫在40℃左右為宜。
取穴二:肩井
常做肩部按摩的朋友都有這樣的體會,就是按摩時感覺肩部不但輕鬆,還有點暖和。這是因為氣血順暢,陽氣運動起來了。而藏在我們肩部的“暖氣”開關就是肩井穴。
按摩肩井不但能讓肩部更暖和,還可緩解肩膀酸痛、頭重腳輕、落枕等症。
取法:被按摩者取坐姿,按摩者站在其身後,雙手虎口張開,四指併攏,自然搭在被按摩者肩井部位,四指與拇指相對用力做有節律的拿捏動作。
力度不可過重,時間不宜過久。尤其有高血壓或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不可過度。
取穴三:神闕
寒冷季節容易著涼腹瀉,而腹部的“暖氣”開關就是我們的肚臍———神闕穴。
神闕穴是長壽要穴,每晚睡前將雙手搓熱放於肚臍,順時針和逆時針交替按揉至發熱,可使腹部溫暖、面色紅潤,緩解腹痛腸鳴、水腫膨脹、洩痢脫肛等症狀。
取穴四:陽池
陽池穴,這個穴位顧名思義就是陽氣聚集的地方,它位於手腕背橫紋的中點處。刺激陽池穴,時間要長,用力要緩,兩手交替按揉,可緩解手部冰涼的症狀。
取穴五:勞宮
有朋友可能覺得只按陽池力度不夠,沒關係,我們手上還有另一個穴位就在我們的掌心裡,叫做勞宮穴,當屈指握拳時,中指指尖所點處就是該穴。
勞宮穴五行屬火,可採用按壓、揉擦等方法做逆時針按摩,每穴按10分鐘左右,每天2~3次,能夠起到暖手助熱、寧神養心、促進睡眠的作用。
取穴六:足三里
上肢暖和了,下肢冰冷怎麼辦呢?《靈樞》記載:“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調於足三里。”秋冬季節常按揉足三里,可補中益氣,讓下肢溫暖。
取法:當腿彎曲時,可以看到在膝關節外側有一塊高出皮膚的小骨頭,這就是外膝眼,從外膝眼直下四橫指處便是足三里了。
按摩時,一般用拇指指面著力於足三里,垂直用力,向下按壓,緩緩揉動。其餘四指握拳或張開,起支撐作用,以協同用力,讓刺激充分達到肌肉組織深層,產生酸、麻、脹、痛等感覺,持續數秒後,漸漸放鬆,反复操作數次即可。
取穴七:湧泉
不少人最怕冷的地方就是腳,穿棉鞋都暖不起來,我們的腳上也有一個“暖氣”開關,就是湧泉穴。
湧泉穴位於足心,在足底前1/3凹陷處,是養生防病的要穴,尤其適合腎虛、怕冷、體乏、精神不振的老年人。
俗話說“若要老人安,湧泉常溫暖”,建議每天用雙腳掌對搓,或用右手搓左腳,左手搓右腳,堅持按摩可使精力旺盛,體質增強,提高禦寒能力。
文章來源:養生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