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頭項尋列缺,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顏面合谷收!(好氣色)
一、頭項尋列缺,項上無煩惱!
這句話,簡單明了,告訴我們脖子及以上的問題,都可以尋求列缺穴,這個穴位,黃帝內經也有專門記載。
《內經》提到:“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肉間,並太陰之脈,直入掌中,散於魚際。”
列缺穴為八脈交會穴,通於任脈,可同時調節肺經、大腸經以及任脈的經氣,地位十分重要。主要用於調理治療頭面、頸項部,例如:頭痛、頭暈、頸項僵痛、落枕等艾灸該穴有效。
此外該穴通於任脈,“任脈為陰脈之海”,有滋陰潤肺,調理肺經病症,如感冒、氣喘,熱證或陰虛引起的咽喉腫痛、咳嗽、咽乾、眼睛乾澀、耳鳴等。這些其實也大都在頭項上。
艾灸列缺穴能平喘,改善肺通氣量,降低呼吸道阻力,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的痙攣,配腎俞或照海能增強腎功能。
二、肚腹三里留,胃腸都無憂!
足三里是胃經大穴,對人體的上中下均有調理效果。尤其是肚腹部,有“肚腹三里留”的說法,意思很簡單,指肚腹上的問題,足三里穴很管用,這點在黃帝內經靈樞篇中也有介紹。
《靈樞·五邪》:“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於三里。”
可見肚腹這個部位發生的任何病,不論寒熱,陰陽,都可以用到足三里,尤其是胃腸上的問題:
幾乎所有胃腸道疾病,胃痛、腹痛、腹脹、腹瀉等,據統計有三十多種,涵蓋了內科、婦科、兒科,都可以通過針灸、按摩足三里穴得到改善。
所以俗話說:“艾灸足三里,勝吃老母雞”,足三里穴的確是當之無愧的養生大穴,強身健體,非常適合身體虛弱、抵抗力低下的人。
三、腰背委中求,一穴治腰疼!
上了年紀的人,腰背很容易出問題,這個時候,我們首先要“求求”委中穴,委中穴很容易找,就在膝蓋里側的中央,為腰疼必灸穴位。《內經》就有記載:《素問·刺腰痛》篇曰:“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引項脊民背如重狀,刺其郄中太陽正經出血”。
郄中就是委中,再看“腰背求委中”這句話,為什麼要用求呢?
因為許多古代中醫艾灸專業人士發現,當人的腰背有問題時,委中穴這個地方常常也會發生變化,比如會凸起,起一個小包,或者有條索狀,或者按壓時有痛點。
求的意思,也不是真的去求,只是我們通過一些中醫手段的刺激,以求委中穴的異常情況能夠消失,恢復常態,那麼腰背上的問題也就相應緩解或消失了。
所以,委中穴是人身上一個堪稱寶貴的大穴,只是不顯山不露水,很多人不知道,任由腰痛、背痛折磨,這真是太可惜了。它是我們身體裡面的隱士,我們不妨三顧茅廬,把它請出來,挺起健康的脊梁。
四、顏面合谷收,虎口牙不痛!
不管古人還是現代人,形容一個的臉,總喜歡加上顏色形態,比如某某人臉黑臉白,紅光煥發,印堂發黑,面色浮腫,面若桃花等等。
古人可不是外貌協會,之所以用顏色形容,是因為一個人臉上的顏色,形態,不光在於表現外貌,更重要的它能夠體現一個女人的健康。
顏面收合谷,是說一個人的臉色健康,可以通過艾灸合谷穴進行調整恢復,由差的臉色轉變為。包括頭痛、面痛、面腫、目赤腫痛等,都可以通過按壓合谷穴來進行治療。
合谷穴還有一種說法,叫“面口合谷收”,說明口腔上的問題,口腔潰瘍,牙疼,牙齦發炎也可以找它。比如拔牙,我們知道合谷又叫虎口,有句成語叫“虎口拔牙”,實際上的意思是說,古代人拔牙時,通過刺激合谷穴,能夠有效減輕拔牙時的疼痛。
最後要說的是,以上四穴,不光是知道就可以了,還需要我們熟悉它,經常刺激它,喚醒它的功能,等到我們手指點一點,就能感覺到4個穴位的存在,那就很了不起了。
當然,不止這四個大穴,人身上還有許多穴位,都是身體自帶的寶庫,只不過這些寶庫,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打開過,白白忍受了許多疾病痛苦,其實是有點可惜的!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