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渾身痛”,試試這倆穴位!(關節疼痛)
01
在生活中,有一些網友會出現“全身哪都疼,沒有不疼的地方” 的現象,出現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
今天,專門介紹一個簡單易操作的自我理療方法,專門調理這個病。方法很簡單,就是刺激這倆穴位,陽陵泉穴和支溝穴。
陽陵泉穴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支溝穴在前臂背側,陽池穴和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寸。陽陵泉穴是足少陽膽經上的腧穴,支溝穴是手少陽三焦經的穴位。兩者都屬於少陽經。
為什麼要找這兩個穴位來改善關節痛?這裡面有什麼奧秘呢?
翻開經絡圖,我們會發現,足少陽膽經和手少陽三焦經是兩條非常有意思的經脈。它們路過的地方,幾乎涵蓋了人體所有的重要關節。中醫有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的說法。因此,合理刺激這兩條經脈,可以對周身疼痛都起到緩解作用。這一點是不難理解的。
02
陽陵泉是少陽膽經的腧穴,能疏泄肝膽、舒筋活絡、緩急止痛、清熱除濕。另外,陽陵泉還是筋之會穴,對於治療筋病有特效,可以肯定地,它對於關節疼痛有治療意義。
支溝穴是少陽三焦經的穴位。它可以行氣止痛、活絡散瘀。這兩個穴位一上一下,同氣相求,可以改變兩條經脈所及之處氣機阻滯、外邪壅滯的狀態,因此對於改善周身疼痛,有不錯的效果。
另外,還有一層原因值得思考,這就是兩個穴位所在的三焦經、膽經,都屬於少陽經。少陽經,主疏泄,主一身氣機的暢通。中醫有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說法。因此,通過疏解三焦經和膽經,可以暢通一身氣血,自然也就能改善疼痛症狀。尤其是病在少陽經,出現了少陽證兼太陽表邪未解症狀,即“發熱微惡寒,骨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之時,利用這兩個穴位更是有不錯的調理效果。
總而言之,如果感覺全身上下不適、疼痛,又具體道不出哪裡疼得厲害,常年如此,終日不絕,雖能忍受但是又影響生活和主觀感受,經過檢查又找不到明確的器質性病變,請嘗試用這支溝穴和陽陵泉調理。每天,每側每個穴位按壓200下,不久見效。如果是渾身骨節痛,用上面的穴位就不怎麼靈了,那麼該怎麼辦?請見下文:
03
中醫認為,渾身骨節痛,常常與外邪感襲,正氣虛損,痰瘀互結,外傷勞損等因素相關,並將其歸入“痺症”的範疇。痺,即痹阻不通的意思,《素問*痺論》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
如氣候劇變,冷熱交錯,居處潮濕,雪天露宿,涉水淋雨,觸冒霧露,勞汗當風,衣著冷濕,調護不慎等原因,引起機體的抗病禦邪能力驟然減弱,風寒濕邪侵入機體經絡,留於關節,導致經脈氣血閉阻不通,不通則痛,因而出現肢體關節痛楚不寧;或者人體素體禀賦不足,病後、術後、產後、勞役過度者,衛外不固,風、寒、濕、熱諸邪亦可乘虛而入。
若治不及時,或調治失當,或稍有好轉,過早停藥,引起病情復發,遷延難愈,致使淫邪久留不去,流注於經脈,影響氣、血、津、液的環週往復,暢達營運,於是血滯釀瘀,津結成痰,瘀痰互結,或與外邪膠結,深入經隧之中,導致病情纏綿,難以速去。
如關節痛見脹麻、腫硬、畸形,即多為瘀痰阻於經脈、骨節所致。此外,由於跌僕、墜墮、撞擊、閃挫、扭捩、壓扎,或日久負重,過度勞損等諸多因素,致經絡受挫,脈氣不暢,因而氣運失常,血行受阻,氣滯血瘀,不通則痛,也可引起關節痛。
文章來源:藍之靈養生資訊